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三大技术改造千余艘商船

中船重工节能技术引领船舶节能(重点节能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别凡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1月12日   第 19 版)

  一方面是降低能耗成为提高航运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是环保要求的逐步加强,船舶领域对节能减排技术的需要可谓日益旺盛。成立于2015年的中船重工(上海)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节能技术”)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凭借中船重工系统的深厚积淀,在船舶节能减排领域创新多项技术,推动相关技术不断发展。

  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50万吨

  资料显示,57000吨散货船是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船型之一,目前已建造600余艘,成为建造量最大的船型之一。但随着船舶设计及建造技术的不断进步,57000吨散货船的燃油经济性市场竞争性逐步减弱,其油耗甚至要比后期开发建造的64000吨散货船还高。实船运营监测结果表明,其在14节航速下的平均油耗为30.5吨/日,比64000载重吨散货船高4.5吨/日。

  如何提升57000吨散货船竞争力?中船重工节能技术团队找到了一条节能之路。

  据该公司总工程师黄振宇介绍,他们针对57000吨散货船所开发的前置预旋导轮及桨毂消涡鳍设计方案,经模型试验验证,节能效果分别可达到5.4%和3.0%,效果十分显著,并进一步实现了57000 吨散货船节能装置设计方案的实船应用。

  “经实船应用及测试结果表明,两项技术的节能效果近9%,日均节油量达到2.7吨,节能效果比贝克公司的Mewis Duct(一种节能技术,通过改善尾部伴流场来减少船舶所需推进功率,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编者注)高约5%。”黄振宇对记者表示。

  创新并不止于此。记者了解到,自消涡鳍和前置预旋导轮研制成功后,中船重工节能技术团队又针对近期发展的优秀船型持续研发了光芒型前置导轮等节能装置,将模型成果转化为直接应用的实物产品,并申请了发明专利。同时,构建了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并先后针对5万吨级、6万吨级、8万吨级散货船、32万吨超大型油轮、集装箱船等多个船型开发了节能装置,并成功应用于1000余艘商船,取得了3%-10%节能效果,不仅为航运企业年均节省数亿元的燃油费用支出,而且年均还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50余万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

  成熟的技术也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推广。该公司多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节能技术先后入选《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被评为交通运输节能环保优秀推荐产品,并入选国家节能中心重点节能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立足技术创新打造专业平台

  短短三年,中船重工节能技术何以取得如此成绩?

  “酒香也怕巷子深。”中船重工节能技术总经理黄国富告诉记者,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公司成立伊始,便成立了专门的营销团队,并充分发挥地处上海的优势,深入调研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板块船舶市场,勇敢“走出去”。“近三年,我们的销售收入平均增长30.43%,净利润平均增长32.63%,纳税总额增长了34.48%。”谈起近几年的发展,黄国富难掩自豪之情。

  市场开拓得再好,也需有过硬的技术支撑。记者了解到,该公司节能技术在船配领域已达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高效螺旋桨+前置预旋导轮+消涡鳍”尾部节能推进产品击败国内外众多竞争对手,成为唯一可行方案,赢得30艘世界最大矿砂船的全部配套订单,占我国当年新造船市场订单的30%,总合同额超过1亿元;2017年,该公司又突破了产品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顺利完成北海、外高桥、招商、扬子江船厂40万吨大型矿砂船首制船的节能装置安装。

  此外,据介绍,通过加强售后服务及管理,中船重工节能技术的新型节能产品已可实现3-6个月内供货,成熟产品供货期则可控制在1-3月内;实物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大于97%,顾客满意率大于98%;形成了各环节衔接紧密、前后相互支持、管理及时跟进的良性工作机制。主打水动力节能产品的商标于2016年获批,品牌效应日趋显现。

  “引领我国绿色船舶配套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我国绿色船舶及其配套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前进的目标。”谈及未来发展,中船重工节能技术董事长陈隽信心满满,他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中船重工节能技术将持续投入和科技创新,突破一批绿色船舶基础理论与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船舶配套装备创新性成果,努力打造船舶配套领域内的集技术研发与性能测试、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检测评估与技术咨询、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开放性的研发与服务平台。

小锅炉“藏”大环保
资讯
西宁市淘汰燃煤锅炉近3000蒸吨(关注)
山东滨州:农村冬季取暖清洁有保障(图片新闻)
中船重工节能技术引领船舶节能(重点节能技术应用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