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华锐风电二次创业寻求自救

■本报记者 张子瑞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1月12日   第 18 版)

  昔日明星企业华锐风电希望通过“二次创业”实现自救。

  近日,上任近两年来,华锐风电董事长兼总裁马忠首度直面媒体时称:“ 如果2018年顺利实现盈利,华锐风电将是自2011年上市以来,第一次实现连续两年盈利,从而彻底摆脱过去经营不善的不利局面。”

  暂时化解退市风险

  作为中国风电产业曾经的标杆企业,华锐风电的发展历程写下了多个第一:国内第一家引进国际先进的兆瓦级风电机组技术的风电企业,实现了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国产化、规模化生产;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海上风电示范工程——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提供了34台3兆瓦风机,是国内唯一经过5年运行检验并顺利出质保的海上风电项目……

  华锐风电在其最辉煌的时期,曾连续三年夺得国内新增装机量头把交椅,并成为装机量排名全球第二的风电整机制造商。如今,光环褪去,在新增装机前20名内都难以找到华锐风电的身影。

  曾创造A股神话的华锐风电同样备受资本市场的关注。2011年,华锐风电以90元的IPO“天价”登陆上交所,创下A股纪录。其后,因行业调整、公司内部经营决策变化等原因发展受挫,股票被披星戴帽,面临退市风险。

  困境之中,华锐风电通过积极调整转变经营战略,在关键的2011年、2014年和2017年均实现盈利,正是依靠这三个年度的盈利,成功规避了退市风险。

  然而,刚刚过去的10月,华锐风电股价在一元左右摇摆,“一元退市法则”再次将其推向退市边缘。随后,通过回购股份、大股东增持等积极“自救”措施,华锐风电得以暂时“上岸”。

  今年或继续盈利

  近年来,华锐风电一直受困于多个遗留问题,其中,美国超导WindTec公司、苏州美恩超导诉讼案、闲置资产每年上亿元的固定费用、700万千瓦数亿元的维保费、缺乏2MW市场主流机型的短板问题,导致其业绩难以显著改善。

  有分析认为,2017年华锐风电的盈利,主要原因是供应商质量赔偿收益、转让子公司股权取得投资收益。而其主营业务风机制造销售方面并无太大起色。

  “去年实现较高的净利润,主要是是由于处置资产收益所致。相较而言,今年的净利质量更高。” 华锐风电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徐昌茂称。

  马忠向记者表示,近一年来,华锐风电经过积极协调沟通,包括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美国超导WindTec公司、苏州美恩超导诉讼案等多起诉讼均达成和解,为公司赢得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另外,经过对闲置资产处置使公司资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诸多历史问题的解决为华锐风电摆脱历史包袱、重新轻装上阵奠定了基础。

  华锐风电必须和时间赛跑。利用处置闲置资产获得收益换取的时间,尽快使其主营业务回归正轨。

  华锐风电管理层似乎在向外界传递这样的信息:华锐风电并没有自生自灭,仍在主营业务上持续发力,寻求重生。2017年底,在新疆枫煜项目上,使用了华锐风电25台2MW/121风电机组,实现了2MW机组批量化生产、装机的突破,补齐了华锐风电的产品短板。

  马忠称,从近日发布的公司三季度报告来看,今年上半年、三季度均实现了盈利,并且三季报对全年盈利情况做了比去年增长50%-100%的预测。

  主营业务寄望重生

  新增装机市场一时难有较大改观,华锐风电希望借助其在海上风电的传统优势和在海外市场的昔日影响力,从而在“两海市场”寻求更多突破。

  同时,向风资源开发、自建风场、后运维服务等方面延伸产业链,也成为华锐风电“二次创业”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目前,国内累计风电装机已达1.8亿千瓦,其中华锐风电系列风电机组装机容量万余台,累计装机容量占有率位居前三,华锐风电提供的设备出保容量已达到70%以上。在此背景下,寄望后运维市场,成为华锐风电“自救”的天然逻辑。

  2017年,华锐风电全资运维子公司——锐源风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独立运营。锐源风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敬利表示,锐源为华锐风电整合服务、技术、供应链、质量控制、生产服务网络等优势资源,力争打造 “风电产业综合服务供应商”。

  风场建设运营也是华锐风电未来产业布局上的重要一环。自建风场可以实现从工程、设备到发电量等产业链多个环节的收益,提高利润空间。

  过去一年来,华锐风电为向风电场开发和运营延伸,于2018年中收购张家口博德玉龙公司开发有限公司80%股权并完成股权变更。后续,玉龙风场将保持稳定的运行发电状态,预计为华锐风电带来稳定收益。

  10月24日,华锐风电公告称,依据其与重工起重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双方以5亿元注册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国内外海上及陆上新能源项目。

  在困境中挣扎多年,华锐风电能否通过“二次创业”绝地重生,还是在“亏损—盈利—保壳”的循环中不断反复,作为中国风电发展史上的“标本”企业,其最终命运走向,仍牵动着业内目光。

资讯
“竞价”激活风电后评估市场
甘肃酒泉新能源基地弃风率持续下降(图片新闻)
风电引领德国能源转型(关注)
华锐风电二次创业寻求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