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技术成熟,但税收、市场、产品结构制约产业效益

煤炭间接液化如何突围

■本报记者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0月22日   第 20 版)

  我国煤炭间接液化技术近日再获突破。据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下称“北京低碳院”)消息称,由该院参与研发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大幅降低间接液化技术成本,并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一个400万吨的煤制油项目为例,每年有望减少能耗、环保等投入约8亿元。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作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间接液化路线近年可谓突破不断,我国在此领域的技术、工艺、催化剂及示范装置等水平均已达到世界领先。然而,受制于税收、市场等外在因素及产品结构等自身局限,现有项目的实际效益与技术发展不相匹配,盈利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层面已无“卡脖子”环节

  煤炭间接液化是以煤为原料,先通过气化得出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再经催化剂反应后,进一步加工生成油品,即由煤间接制油的一种方式。催化反应作为其中的核心步骤,又被业内称为“费托合成”。

  据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常务总裁、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杨勇介绍,各国历来对间接液化的研究中,约60%的费托合成技术开发以失败告终。“高效的催化剂、先进可靠的反应器和装备、上下游工艺的优化匹配和集成等,都是影响费托合成技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间接液化的复杂性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低碳院近日公布的新型催化剂,正是一项高效、稳定的新突破。记者了解到,按照传统工艺,费托合成将产生一定量二氧化碳,不仅难被利用,还需消耗大量处理成本。而运用上述新型催化剂,反应过程几乎不再伴随二氧化碳,可有效降低运行能耗。以一个400万吨/年的煤制油项目为例,仅此一项优化,每年就可节约能耗、二氧化碳分离等成本8亿元左右。

  “我们也注意到了这项新型催化剂,近期计划去北京低碳院实地考察,看看工业化效果到底如何。目前使用的传统催化剂,在项目反应中约30%一氧化碳被转化为二氧化碳,新型产品若能将二氧化碳产量降到零,的确又是一项革命性进步。”一位不便具名的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

  事实上,此次催化环节的突破,在我国间接液化领域并非个例。“或者说,这是我国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发展的又一缩影。截至目前,我们的核心技术、工艺装置、催化剂等水平均已走在世界前列。”上述企业人士进一步称。包括杨勇在内,多位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就技术本身而言,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在我国已无“卡脖子”环节。

  盈利受限

  有了先进的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如何?“盈利受限”“压力不小”“留有隐患”——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回答。与红火的技术研发相比,业内对间接液化项目运营似乎并不满意。

  一位企业人士坦言,间接液化项目的万吨投资在1.2-1.4亿元,但即便是目前的国际最好水平,运行效率现只达到42%-47%。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俊诚表示,尽管技术、工程难题基本解决,但盈利压力依然较大,“我们也在思考,投了几百亿的项目,做油若难获利,能不能用其他产品补充?”

  限制从何而来?在伊泰集团高级顾问姜建生看来,首先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因素。“比如,业内呼吁多时却悬而未决的税收问题。煤制油消费税折合单位产品约为1860元,仅此一项成本占比就约40%,让企业难以承受。而相同条件下,做成乙醇、甲醇等产品不仅不收税,生产成本更低。

  再如,因低油价特别是市场渠道受阻等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项目投资收益难成正比。“我们按照市场价从上游采购原料,生产加工后,再按炼油产品的价格进入石化渠道销售,这样一来两头都被卡了利润。”杨勇指出,若能打通上下游渠道,为煤制油生产厂匹配煤矿和加油站, 即“煤矿-煤制油装置-加油站”统一核算,煤制油企业或轻松不少。

  同时,还有产品自身因素。如李俊诚所言,除油品外,间接液化工艺还可产出各种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因此,我们也制定了‘宜油则油、宜化则化、油化并举、价值最大’的方向,但这不代表无后顾之忧。”

  李俊诚坦言,因精细化学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加工门槛低,随着越来越多的煤制油项目投产,同类产品将充斥市场,难免出现供大于求局面,“对于一些产品,未来甚至1个项目的产量就可满足全年需求,其他的怎么办?”

  杨勇还称,生产煤基化学品的路径,短期内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效益问题。“石化行业有的产品,我们虽可以做,但会有一定的相互冲击;石化行业没有的产品,我们也可以做,形成一定的互补效应,但市场容量十分有限。况且,相比国外高端化学品巨头,国产技术本身仍有差距,技术产业转化体系也不够成熟。”

  行业应形成合声、合力与合作

  一边是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一边是多方受限的严峻现实,煤炭间接液化之路的前景何在?结合趋势,多位业内人士在采访中仍肯定了该路线的市场竞争力。“尽管投资成本高,但实际上,间接液化项目的运行成本并不高。再加上煤制油发展也属重要的国家战略,只要挨过前几年艰难阶段,未来有望实现稳定、平衡发展。不过前提是,也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一位资深专家如是说。

  以消费税为例,杨勇称,因投资成本高,尤其在煤制油企业投运前几年,税负不宜过重。“消费税不一定要永久性减免,哪怕三五年时间,给企业留出偿还银行贷款的余地,财务成本随之大幅降低,将大大减轻企业负担。当项目真正运转起来再征收消费税,我认为到那时企业缴税已没问题。”

  政策扶持之余,也离不开行业、企业的自身强化。杨勇进一步指出,从企业角度出发,自身的生产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一个大型煤制油厂,生产技术管理和调度若没搞好,一个小时就可能‘烧掉’几万块;如真正将生产装置的管理发挥到极致,一年增加的收益也相当可观。”

  而为避免因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带来的恶性循环,李俊诚建议,企业之间应形成合力与合作,建立长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尤其在新项目推进、新产品开发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共同构建差异化发展的模式,形成良性的供应局面。

  “此外,结合煤制油发展共性问题,我们也应形成合声,表达诉求,共同呼吁支持。”李俊诚表示,比如外界对煤制油项目的固有印象之一就是耗水,但其实,间接液化吨油的水耗已降至6吨左右,相比国外项目下降一半以上。“作为企业,我们有义务联合发声,消除外界对煤制油行业的意见。”

资讯
煤炭间接液化如何突围
IFME将展现能源重大装备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