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美国正从最大原油进口国变为最大生产国

■唐伟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0月22日   第 07 版)

  近几年,国际原油市场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美国作为昔日最大原油进口国,摇身一变,成为最大的原油生产国。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美国日均原油产量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俄罗斯。从最大进口国到最大产油国,巨大的身份转变在两年内发生了。

  原油产量突飞猛进

  1859年,美国第一口油井在宾夕法尼亚州被开挖出来,拉开了美国原油生产的序幕,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引领全球原油生产,一度占据全球产量的3/4。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段,随着欧洲和亚洲新油田的不断发现和开采,其他国家的原油产量迅速增长,1974年前苏联原油产量超过美国,1976年沙特超过美国。到上世纪70年代末,前苏联原油产量比美国多1/3;到上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产量接近美国的两倍。

  进入21世纪,尤其是最近十年,美国掀起了一场由水力压裂技术和水平钻井技术引领的革命,原油产量开始突飞猛进。2001年,美国原油产量为767万桶/日,2010年达到755万桶/日;到了2017年,美国原油产量猛增到1306万桶/日(数据包含原油、页岩油、油砂与天然气凝析液),最近7年产量增长了超过70%。

  产量大幅增长的原因

  技术进步是美国原油产量大幅增长的原动力。页岩油开发的迅猛势头推动了美国原油产量的增长,正是水力压裂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使得页岩油的生产有利可图。当前页岩油的生产成本大概在30-40美元/桶之间,较前些年60-70美元/桶的成本出现了较大的下降,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页岩油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开采成本下降,也便于形成规模效应。

  美国政府能源气候政策的转向为原油增产创造了条件。特朗普政府在上台以后公布了“美国优先”能源计划,扫除或减少了一些原油增产的障碍。“美国优先”的能源政策突出美国“能源独立”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两个主要目标。其中,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占据能源政策的中心位置。美国政府还提出了“能源主导”的主张,要把能源出口到世界市场,以增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国际原油价格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保持高位也提振了市场对能源的投资信心。当前,因伊朗核问题,美国对伊朗采取了极限施压的策略,试图迫使伊朗屈服,但这很难办到,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紧张的局面在短期内看不到改善的迹象;委内瑞拉经济陷入困境,虽然原油储量巨大,却因为缺少资金投入,原油产量还在不断萎缩;OPEC+对于当前的油价相对满意,主动增产的意愿并不强烈,短期内可投入的备用产能也有限。油价的高位停留刺激了油气行业的投资行为,为产量的增长提供了保障。

  对市场的影响

  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为美国的“能源统治”增添了筹码,减轻了其自身在原油市场上面临的挑战。此前,OPEC和俄罗斯等主产国在原油供应端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增长在需求端的地位不断抬升,已经开始影响到原油和美元的紧密关系。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以前,美国为了确保自身的原油供应安全深度介入中东、拉美等地区事务;如今,美国虽然仍会深度介入其他地区,目的却可能是为了抢占能源市场,比如美国对北溪2号的反对,很难只从政治上理解,想在欧洲的能源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应该也是动机。

  这种格局转变也可能会增大市场的波动性。一方面,美国近年的增产相当一部分来源于页岩油,从生产周期来看,页岩油钻井的寿命远远短于传统油井,高产1-2年后就会迅速进入低产量期,除非投资能始终跟上节奏,否则产量大幅波动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美国原油产量的提升速度要快于自身配套的建设速度,可能会形成一些短期内难以克服的瓶颈。比如运输,由于没有足够的管道,美国最大的页岩油产区二叠纪地区至少在一年内将面临运输的困扰。

  中美两国都是全球最重要的原油消费国,中国的进口原油依赖度近年来不断上升,对中国而言,油气领域面临的挑战是一直都存在的,我们必须适应新情况、新形势,但不必过分担忧。一方面,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油气产量,形成相当的体量,逐步降低进口原油依赖度,增加自身的话语权;不过,过分专注提升原油产量未必适合中国国情和符合国家利益,需要把握一个度。另一方面,推进油气资源进口多元化的政策,以原油进口为纽带,以市场换市场,分工合作,建立起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分享经济成长的红利。

  (作者系前海期货研究员)

亚洲“地沟油”涌入欧洲市场
IEA: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仍需提速(关注)
煤价高企推高韩国发电成本(国际煤市)
美国正从最大原油进口国变为最大生产国
储能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