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栉风沐雨逐光明(初心能见)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电规总院原院长汤蕴琳忆改革

特约通讯员 莎莉娃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0月15日   第 28 版)

  汤蕴琳近照
  电规总院/供图

  40年飞跃万重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勘测设计也在市场的洗礼与考验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进步,是改革开放为我国电力勘测设计事业一日千里注入了根本动力。”89岁的汤蕴琳目光如炬。这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能建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电规总院”)原院长,既是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亲历者,又是我国电力事业征途的开拓者。回望波澜壮阔的奋进时光,往事一幕幕翻涌——

  从计划到市场

  1950年,汤蕴琳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奔赴当时新中国重点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开启了电力勘测设计生涯。

  那个时代,电力勘测设计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任务指标国家定,费用财政给。”汤蕴琳说,当时就是埋头完成“作业”,根本不用考虑市场竞争,但下拨的事业费仅够维持工资、办公、差旅费等日常开支,工资等级也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执行,与技术水平和贡献大小关联不大。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党中央、国务院对设计单位做出了“要逐步实现企业化”的决定,电力设计行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生产经营模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两个方面,积极推进改革,“大锅饭”体制逐渐被打破。

  “对电力行业而言,改革的过程就是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汤蕴琳坦言,改革开放后,习惯了“靠天吃饭”“任务分配”的电力勘测设计单位在2000年以后都转变为企业,自负盈亏参与市场竞争,以招投标制度为最大变化的新运作方式,更是使整个电力勘测设计行业活力大增。

  1980年,国务院在《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中提出,“对一些适应承包的生产建设项目和经营项目,可以试行招标投标的办法”,揭开了我国招投标制度的篇章,电规总院作为电力规划设计行业的管理者,开始研究火电厂设计招投标制度。1998年,电力工业部颁布了具体的招投标制度管理规定,全面推行工程设计招投标,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甲、乙级电力设计院几乎全部加入了招投标竞争队伍。

  “招投标制度对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降低工程造价作用显著,是国际通用的竞争性交易方式,这不仅是制度上的推陈出新,更是观念上的破旧立新。”汤蕴琳认为,招投标制度让我国电力人跳出了惯循的苏联模式,从不考虑用户实际需求的“有什么用什么”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要什么做什么”,是我国电力建设供应走向规范化、完善化,接轨国际市场的“铺路石”。

  从“与狼共舞”到“鹤立鸡群”

  如今,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以及电网规模均居世界首位,电力工业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电力工程勘察设计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汤蕴琳依然清晰记得当年大家学习与追赶的艰辛历程。

  “改革开放后,我们才算是真正开始了解电力行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情况,通过平等互利的合作,边学习边追赶。”他说。

  1980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电力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提出的引进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项目,并组织技术人员于1981年4月至1982年2月到美国伯依斯公司联合开展初设,汤蕴琳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亲历了我国发电设计史上这一里程碑事件。

  “那期间,我既研习典型设计、标准设计、流程规范等技术,又领会美方先进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汤蕴琳说,通过这次技术引进,我国电力勘测设计人开始了解并逐步掌握了西方先进国家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设计技术,翻开了发电设计新的一页。

  回国后,汤蕴琳把学习内容详细整理,各个设计院也纷纷开设学习班学习。“1958年以前,我们是‘苏联头脑’,之后又陷入闭塞,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因此改革开放后可以说是另起炉灶重新学习。”汤蕴琳还记得,虽然从头学起并不容易,但大家都非常活跃,铆足了学习劲头。

  与此同时,通过这次合作设计,我方设计人员还汲取了国外工程咨询公司项目管理的组织方法、工作模式,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控制和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及造价等先进经验,为国内电力设计行业与国际接轨打下了基础。其中,EPC工程总承包,就是在与国外同行交流中学到的先进模式。

  “当时,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在广东以EPC总承包模式建设一个电厂,有一整套先进的管理方法,设备材料何时到仓库、到现场,何时安装、调试、验收,都有严格的规范。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力设计人对此所知甚少,只能一点点学,最后才慢慢发展起自己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汤蕴琳说。

  在合作中汲取经验,在开放中推动改革。汤蕴琳回忆道,我国电力勘察设计水平在与外国厂商的合作中不断提高,不久,我国电力勘测设计单位就开始联合国外厂商一起到国外设计建厂,最终“进阶”独立自主“走出去”,完成了从学到赶、从赶到超的“华丽转身”。

  从“师夷长技”到“自力更生”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奋进前行。从事电力勘测设计50余年,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汤蕴琳深刻感受到我国电力事业击水行舟的澎湃足音。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都面临电力紧缺局面,即便是首都北京,可用电也不高,有些地区的工业企业因为缺电,甚至不得不‘开三停四’。”抚今追昔,汤蕴琳难掩自豪,“但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了。现在我国电力事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不仅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而且实现了村村通电,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对于电力勘测设计工作者而言,点滴变化更浓缩在了最熟悉的电厂。“以前一个二三十万装机的电厂,工人有三四千,每个厂都要配足了运行、检修人员才能正常运转。现在一个电厂才一二百人,检修都由专业公司解决。电厂热效率也从30%提升至45%以上,超超临界机组更是达到了50%,这在改革开放前是难以想象的。”

  让汤蕴琳印象深刻的,还有电厂面貌的变化。“从前,电厂燃煤发电黑烟滚滚,‘远看是煤场,近看才是电厂’。现在电厂环保排放标准持续提高,更加清洁美丽了。”

  但是,在鲜花和掌声前,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依旧保持着冷静和清醒,对中国电力事业未来的发展也抱有更高的期待。

  “虽然我们在学、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自主研发的成绩,但我觉得还不够,因为我们的创新还在国际范围内,在最高标准范围内,需要进一步向上突破。”汤蕴琳说。

  这股老骥伏枥的意气,来自于他曾作为国家燃机打捆招标燃机专家组组长,参与F 级燃机制造技术的引进工作和十余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备招标和设计审查的工作经历。“我国燃气轮机技术发展到现在,还是在‘赶’,一些关键零件的生产还不能实现100%国产,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持续创新。”汤蕴琳不无忧虑地指出。

  创新,人才是根本。在担任电规总院院长期间,汤蕴琳曾多次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牵头组织各设计院人员前往加拿大等地开展学习交流,为我国电力勘测设计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才去奋斗,一步步向前推进。和40年前的我一样,现在的年轻人也赶上了一个好时机,一定能在新时代有新作为!”站在新的起点,汤蕴琳语重心长,满怀期望。在他看来,我国的电力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是时代赋予新一代电力人的责任与使命,也是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栉风沐雨逐光明(初心能见)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