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能源先行,能源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我国每年在能源领域的投资近3万亿元,如此大的经济规模和产业辐射力,不能科学决策,就无法协调能源与经济发展、人口承受度、环境容纳度之间的关系,就会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加强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能源智库是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治理中具有决策咨询、思想引领、信息提供、政策宣传、政策评估、人才培养等重要功能。
中国能源智库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总体看来,还存在学科专业建设单一、数据分析研究缺乏、富有影响力的智库专家人才缺乏等不足。高等学校拥有较完善的学科体系、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等,最具备建设新型能源智库的基础。从全球智库发展来看,美国75%的智库设在大学,其他发达国家近1/2的知名智库也在高校。全球智库报告指出,影响力排名世界前25位的大学智库,有11个来自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
新时代下的能源智库与能源治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将智库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新型能源智库发展指明了方向。
能源治理决策科学化是能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保障。能源智库作为专业化的综合决策研究机构,对能源治理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国际社会看,发达国家能源治理体系中普遍拥有全球顶尖的能源智库,有效发挥其在能源治理中的咨政功能。如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兰德公司、英国牛津能源研究所、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韩国能源经济研究所等智库都在重大能源决策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智库的专业化研究有利于能源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发达的智库都是由专家、学者、退休官员、社会贤达等跨学科、跨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他们从基础理论出发,注重政策科学研究及政策分析技术开发,掌握先进的民调和数据分析技术、对政策问题一般做长期跟踪研究,尤其着眼于未来,致力于宏观战略研究,能够实现思想引领,向社会宣传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为决策者进行舆论宣传,开社会风气之先之功效。
二是智库的相对独立创新研究体制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智库发展需要多元研究力量、多学科人才和科学研究支撑,全球顶尖能源智库在专业研究上都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特点。比如牛津能源经济研究所在研究领域上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经济,电力市场设计和电网规制经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关系,能源政治和社会,以及能源环境经济等。能源问题复杂多变,需要具有全球视野,持续跟踪国际能源政治、经济和技术多学科发展态势,才能把准世界能源格局,才能实现能源决策科学和能源科学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能更好的彰显能源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属性。
三是智库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作用。智库人才选拔体制比较灵活,除专职人员之外,还可以外聘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知名研究人员等担任特聘研究人员、邀约研究人员等,这些外聘专家可以在智库、高校、政府、企业等之间自由流动。在公平竞争可流动的市场环境中,信息、人才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会向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化智库流动,从而促使政策思想和专家智力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政策方案和决策参考,营造繁荣的智库思想市场,从而促进智库的优胜劣汰和良性发展。
中国能源智库建设面临诸多不足
中国能源智库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各类型智库。一是综合性政府研究部门,比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国家能源专业咨询委员会等。二是综合性行业学会和协会,比如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工程院能源学部、中国科学院相关能源研究项目组(如863项目、973项目)等。三是国有大型能源企业的研究机构,比如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等。四是大专院校,比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战略研究院等。此外还有一些NGO组织,包括一些媒体成立的能源研究院等。这些类型的智库从各方面对中国能源决策问题进行了或局部或整体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看来,中国能源智库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部分能源智库的研究成果同质化且非实证化。我国能源智库虽然类型多样,在研究取向上各有侧重,但从研究成果看,大部分能源智库的成果或是综合性报告,或是年度报告,或是分类报告,而报告的内容主体主要是一些能源企业官方相关营业数据和取得成绩的累积,或是政府发布的能源决策文本的简单梳理,缺乏对决策过程的实证研究、决策存在问题的深刻挖掘和政策完善路径的多元研究。智库研究成果中对于能源制度安排的深刻历史背景,对能源领域资源产权制度、产业集中度、所有制结构、流通体制、财税体制、监管体制等政策的形成过程缺乏深度的实证分析和效果评价。
究其原因,是这些智库混淆了智库和一般研究机构的区别,智库主要目标是帮助政府和社会改善特定领域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效能,其工作重心是提供基于实证政策研究而提出的政策备选方案,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化评估,帮助纠正政策在执行层面出现的偏差。当前大部分能源智库尤其缺乏对能源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从而也难以提出具有影响力的决策纠偏参考方案。
二是当前能源智库的依附性还较强。在智库发展转型过程中,当前众多的能源智库还是依托政府或者公立机构设立,使得能源智库机构不自觉地混淆了政策研究和决策研究之间的区别,更容易走向政府机构依托一个个智囊获取资源,甚至成为主管机构的宣传机器或者领导决策的传声筒。智库不是一般的研究机构,智库应该追求通过政策实证研究来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具有独立观察能力和客观性,需要加强政策实证研究的独立性。
三是各能源智库缺乏政策过程介入通道和深度合作。智库本应是架接学术研究、政策实务和社会关切的桥梁,是连接国家和社会之间的重要政治关联力量。因此智库建设必然需要智库能对真实的政策过程有深度的参与介入,有更多的政策表达渠道来实现政策观点的多方讨论,弥合不同类型智库间的信息鸿沟,打破学科藩篱和组织系统间界限,实现跨学科和跨部门合作,实现不同系统智库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与竞合。
亟待打造新型高校能源智库
高校智库建设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决策科学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201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意见》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新型能源智库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在世界各国为争夺能源资源博弈加剧、我国推进能源革命的新形势下,能源领域相关院校要围绕形成国际领先的战略研究与决策支持能力,加快建设新型高端能源智库,致力于研究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高效、清洁、多元、安全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构建,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塑的技术支撑,能源体制机制变革,能源国际合作和能源安全保障等战略问题,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升国家能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决策支撑,这不仅是重要的战略机遇,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责任和担当。
一是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快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化新型能源智库。学科是知识分类、大学教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载体和平台,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具有高度互补性,特色优势学科可以为智库建设提供知识支撑、人才支撑、管理支撑和平台支撑,离开学科支撑,高校智库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最优质的科研成果主要来自于其优势特色学科,这也是高校自身学科科研实力的必然体现,国外顶尖高校智库正是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的。华北电力大学作为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重点大学,能源学科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学校正在以提升能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旨归,加快智库支撑学科的发展和结构完善,加强民调与数据中心建设、加强政策分析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建设新型能源智库打下基础。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整合现有学科和智库资源尽快建设中国能源发展民调与数据中心,通过该中心,在重大能源战略决策问题上及时汇集民情民意,随时随地为决策机构提供数据支撑。
数据提供、科学分析与循证检验是智库专业化的重要体现。新型能源智库要坚持高端定位,创新研究工具和方法,通过加强数据库、模型工具和信息平台建设,运用政策模拟仿真、政策背景分析等研究方法,构建能源数据和建模中心,开展能源数据基础开发、各种能源模型构建、能源计量分析等,增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形成中国特色的能源经济分析理论和战略方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智库品牌,使智库成为服务党和国家能源决策的重要支撑,科学评估重大能源决策的重要载体,准确解读重大能源政策的权威平台。
二是加强机制创新,完善智库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智库是政策研究的高级组织,是沟通学界、政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桥梁和纽带,其功能有效发挥依赖于治理结构的完善。高校智库建设尤其要在管理运行机制、项目竞争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合作交流机制等方面加强治理创新。要充分理顺智库与智库、智库与政府、智库与社会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加快疏通智库与决策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渠道,着力完善对新型智库建设的考核机制。探索智库负责人、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和科研部“四位一体”的智库运行机制。
尽快在能源智库中试点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制度,聘请退休官员和企业高管到高校能源智库任职,鼓励高校智库青年人才到政府部门、基层一线和党政部门智库挂职学习锻炼,实现智库成员身份在政界和研究者之间的周期性转换,实现智库与决策机构的双向人才流动,助力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智库内部治理上,要通过引入理事会、同行评价、利益相关者评价制度,通过引入人才市场机制打破研究人员终身制等来保证智库的运作效率。
三是扩大协作协同,参与全球智库竞合。能源智库是能源外交的重要渠道。要通过智库及时发出中国能源发展声音,响亮提出中国能源发展主张,提升中国能源发展国际影响力。《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基地、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当前高校能源智库要加强与国内高校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走出去加强与国际著名高校智库的交流与合作。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为契机,合作开展有关“一带一路”的重大能源项目研究,主动承担或联合承办“一带一路”国际能源论坛、发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简报、出版“一带一路”能源政策和法律研究报告、呈送“一带一路”能源战略政策建议等。
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中欧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与剑桥大学共建“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与蒙古科技大学共建“中蒙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等。通过研究国际能源政治、经济和全球能源发展态势,进一步清晰把握世界能源格局,为中国能源战略发展决策提供支撑。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的联系,通过加入国际能源组织,与其它国家能源智库、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召开研讨会、联合开展项目合作研究、人员互访交流等方式,拓展对相关国家能源发展政策的实证研究,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研究和政策对话,提高中国在世界能源决策领域中的话语影响力。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