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8月27日 星期一

呼和人的热度

■哈新军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8月27日   第 24 版)

  呼和浩特,在蒙古语里意思是青色的城市。用英文写,就是Huhehot。hot(热),用来形容这座城市的温度,刚刚好。

  呼和人的生活,在一早一晚。清晨在雾气中上街,一笼热气腾腾的烧麦,一壶沸腾翻滚的砖茶,一口气吃好喝足,好似打通了任督二脉,舒坦!烧麦类似包子,以羊肉馅为最佳,一笼一两,共八个,一人一顿吃一笼。若嫌烧麦不“硬实”,那就来一大碗滚烫的羊杂,俩刚出炉的白焙子,吃个结实。有的老客会先喝掉半碗汤,杂碎一口不动,再点俩“蛤蟆吞蛋”——热焙子夹鱼丸,嚷一声:续汤!老板便会续上半碗羊杂汤。吃完以后,浑身发热,真是hot!

  也有吃烧麦配一瓶二两小烧的。常遇见一些老两口相携而来,一人一笼烧麦,一人一瓶呼白,家长里短地聊着。呼和人极喜本地产的白酒,称为“呼白”。呼和浩特有个笑话,说的是一呼市人在沙漠里快渴死了,这时他捡到了阿拉丁神灯。灯神说: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呼和人:来瓶呼白。灯神:第二个呢?呼和人:再来瓶呼白。灯神:第三个呢?呼和人:你回吧,这两瓶只够我一个人喝……

  华灯初上的时候,呼和便沸腾了。从下午六点到晚上十点,马路上全是车,一直堵到午夜才消停。各式各样的饭馆“人满为患”,以羊肉为主食材的各式菜肴上桌,人们尽情享受,到最后,总是菜吃完酒喝光。饭馆生意好得不得了,一位行业报驻内蒙古站的媒体人,弃笔开起了饭馆;饭馆菜好吃得不亦乐乎,呼和的姑娘不愿远嫁,小伙子宁愿上呼和的二本大学,也不愿去外地上一本。还有一位山东阳谷县的才子,内蒙古大学毕业后,不愿回老家,在呼和娶妻生子,乐不思鲁。

  呼和最馋人的地方,在回民区。回民区有两条美食街:宽巷子、牛街。宽巷子是呼和美食的魂,集各种精华于一街。呼和人最爱的是这里的烧烤,外地人最爱这里的牛肉干。烧烤生意做得最好的是王维,他靠烧烤起家,已然成了大老板,却也天天来店里,烟熏火燎甩开膀子“大烤特烤”。店里放着十来张桌子,素不相识的客人挤在一张桌子上撸串,各聊各的,各吃各的,外面排长队的人们看着羡慕极了。王维店里只有三样烤串:烤羊肉、烤板筋、烤腰子,两样主食:手工面、馄饨。我吃下第一串烤羊肉,一通感慨:如果有机会再去呼和,王维的店必去,而且要吟上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意好的店,往往做得专。

  记得宁夏贺兰山羊刺沟口的老丁饭馆,就四道菜:扒羊肉条、扒牛肉条、葱爆羊肉、烩肉。客人坐下,分分钟上菜,一天到晚客流不断。做好一样事不容易,做到极致就是大家。不少人喜欢跨界,但不知跨界跨的是眼光、胸襟和认知。

  干一行久了,就像手里拿着个锤子,看啥都是钉子。宽巷子的回民铁兆义,开一小肉店,后来捐资建学校,大做公益事业,人称义商。后来铁兆义跨界做房地产商,折戟沉沙,又返回开肉店。去世以后,其子接过小店,生意依然红火。铁兆义肉店边上的“六六牛肉干”共售六种牛肉干,祖传秘方,香脆可口。店主回民老白,周末休息,其子小白帮忙。小白眉清目秀,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言语之间露出鸿鹄之志,但因心疼父母辛苦,才在小店帮忙。他说:这个活儿没多大意思。

  说起意思,有这么个故事:呼和朋友阿通家楼下有一家焙子店,店主大哥每天凌晨三点多起来打焙子,生意红火。焙子就是烤饼,是呼和人的主食之一,一个焙子两块钱,毛利能赚一块,只要做得好,便不愁卖。前些年,店主大哥积蓄了一大笔钱,看煤老板们都发了大财,心里“长了草”,关了焙子店,说卖焙子没多大意思,就当起了煤老板,倒起煤来。没过几年,阿通发现焙子店大哥又回来了,依然卖焙子,味道还是那个味道。便问:咋又回来了呢?答:没多大意思。是啊,没多大意思,还是焙子热乎,实在。

  如果去了呼和,可不要小看了引车卖浆之人,他们可以把那点小意思做得很有意思,当然,要了解他们,你得用心体会呼和人生活的热度。

  (作者供职于华能华北分公司)

呼和人的热度
亲爱的黑姑娘
阿文的幸福(一线故事汇)
细辨同音词(杂谈文字功)
彩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