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8月13日 星期一

捉知了猴

王广超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8月13日   第 24 版)

  周末朋友小聚,点菜时大厨推荐了知了猴,学名叫蝉。说蛋白质很高,营养丰富。一盘油炸知了猴上桌,我特意数了数,二十来个,卖四十元。虽说价格贵了些,但吃起来又香又脆。熟悉的味道,让我想起捉知了猴的童年时代。

  小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肉。小孩子想吃肉,就得自己想办法。夏收夏种一结束,就到了蝉鸣季节,蝉毕竟也是肉啊,捉几只蝉吃便能压压馋虫,美餐一顿。因此捉知了猴回家煎着吃,就成了乡村孩子们的一个念想。

  乡村的房前屋后大多种着树,村东头的河畔也有成片的小树林,这都是逮知了猴的好地方。每次雨后,我和俩哥哥便特别兴奋,拿着手电筒和铲子,树上地下地照着,寻觅知了猴的踪迹。因为我个子小,高的地方够不着,所以大多把目标选在地下,在树周围寻觅小黑洞。发现洞口就用手一抠,洞越来越大,能容下一个手指头的时候,知了猴便在眼前了。至今记得,二哥瞄准了一个小孔,轻轻用小棍棒把洞挖开,一看却是蚂蚁们在忙碌,脸上露出一丝失望,不甘心又继续找。大哥发现了目标,对着小孔轻轻一挖,顿时,一个较大的洞穴暴露出来,便迫不及待用手抠下去,孔洞越抠越大,最后呈现出食指粗细的直洞,小心翼翼将食指伸进去,又慢慢将手缩回来,一个知了猴牢牢抓着他的手指被带了出来。

  后来,逮得多长了经验,哥哥们便告诉我,只要发现那种洞口小并且四周有薄薄一层土的,用手轻轻一碰那层土便掉,露出拇指粗细的洞,那里面一定有知了猴。当然也有遇到危险的时候,当我们专心致志拿着铲子挖知了猴时,突然听见草丛里窸窸窣窣的声音,起初还以为是青蛙或蛤蟆,哪知道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吐着信子的长蛇,吓得我们撒腿就跑……第二天虽然心有余悸,但还是挡不住美味诱惑,又去逮知了猴了!

  那时,逮知了猴也不是小孩子的专利,有的全家拿着手电筒出动,一晚上最多的能逮三四百只。越是逮多了就越是舍不得吃,拿到集市上,几分钱一个卖掉,能换回一沓子毛票,一家人油盐酱醋能吃好几个月。

  由于贪玩,我和哥哥们每回最多也就逮一二十个,拿回家找个罐子放上盐,腌起来等攒多了再吃。有时逮得少,得攒上好几天才能解解馋。母亲通常把知了猴清洗干净,用盐腌渍个把小时,然后在鏊子上放一点油用小火煎,煎时一点佐料也不用放,完全是自然香味。锅铲子把知了猴一个个压扁,一直到煸得没有一点水分,煎熟的知了猴通体黄亮,泛着油光;吃到嘴里,外焦里嫩,唇齿留香。家里自然也会有油断顿的时候,母亲会选择火烤,虽然比不上油炸的好吃,咬上一口也是满口喷香。对平日肚子里缺少油水的农村孩子来说,不失为一道“打牙祭”的好菜。

  一盘油炸知了猴很快见了底,仅剩下几枚香菜梗鲜亮生动地躺在盘子里。朋友说,现如今,市场上一只知了猴要卖六毛钱,随之而来的捕获、收购、分销甚至养殖都形成了规模化发展。逮知了猴除了拿手电筒照之外,果农们还想出来一个妙招,在每棵树都缠上一圈胶带,这样,知了猴出了地皮朝树上爬,遇到光滑的胶带只能在下边打转转,因此“得来全不费工夫”。

  改革开放40周年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富足,百姓肚子里的油水多了,对餐桌上的鸡鸭鱼肉早已没了兴趣,一些传统美食吃到嘴里也总觉得寡淡无味。而知了猴和那些童年时舌尖上的味道,却至今还萦绕我的在脑海里,充盈在记忆深处。

  (作者供职于江苏徐州沛县大屯煤电公司)

阿爷是个“三线”人(匠人匠心)
过往的火车
捉知了猴
青卞隐居图(中国画)
母亲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