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倒逼之下,重点地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时提出,要“在重点地区继续控制煤炭消费总量”。6月18日,重点地区2016年度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目标完成情况。
结果显示,多数重点地区完成减煤目标,但山东、江苏两省2016年的煤炭消费总量不降反增。其中,江苏2016年煤炭消费比2015年增加了839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1300万吨;山东2016年煤炭消费比2015年增加了12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706万吨。
6月20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政策吹风会上指出,重点区域是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汾渭平原。这与2015年多部委联合发布的《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相比,移除了珠三角地区,新添入汾渭平原。
业内人士认为,减量替代作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重要措施,在政策设计角度,是要将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压减,同时让这些区域的煤炭消费集中到电力行业,力争到2020年电煤占煤炭消费总量比例60%以上,再通过对电力行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实现污染控制。
经济发展拉升煤炭消费量
事实上,这已是山东继2015年后,煤炭消费量第二次不降反升。长期以来,山东经济发展对煤炭依赖较重。2016年,该省煤炭消费量占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的近80%。
山东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2016年山东煤炭消费量继续增长与该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关系密切。据其介绍,山东是我国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多年来山东省农业增加值一直居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二。2016年山东省GDP总量达6.8万亿元,同比增长7.8%,庞大的经济总量及较快的经济增速必然带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上述人士同时指出,2016年山东煤炭消费量继续增长还与新能源替代偏少有关。山东省内并没有大规模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的规模也有限,新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不明显。
在谈及如何缓解煤炭消费过重的问题时, 上述人士表示,海阳核电站1号机组已于近日正式装料,正加速实现并网发电,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燃煤发电压力。同时,山东还将继续大力实施“外电入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压减高耗能行业。
记者注意到,山东2017年煤炭消费量为38237万吨,基本实现了比2012年减少2000万吨的目标。而2017年江苏煤炭消费总量也比2016年下降了超千万吨。
这一抬高煤炭消费量的原因在江苏同样适用。
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江苏省的电力需求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带动了煤炭消费量上升。
数据显示,2016年江苏全社会用电量和最高用电负荷突飞猛进,同比分别增长9.6%、6.4%。不仅是煤炭消费量,当年江苏能源消费总量达3.1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了11.6%。所以,尽管煤炭消费总量上升,但其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却比2012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
据介绍,近年来江苏省政府积极协调争取区外来电,对削减煤炭消费总量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2017年,风电及光伏发电均取得重大突破。
节能应为控煤重要途径
近年来,为推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除上述《暂行办法》,相关部门还相继出台了《2011年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关于严格控制重点区域燃煤发电项目规划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京津冀地区散煤清洁化治理工作方案》和《关于做好2016年度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有关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
有业内人士介绍,从2011年至今,我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经历了总量控制试点、煤炭等量替代、煤炭减量替代三个阶段,目前正是处于减量替代的第三个阶段。
该业内人士认为,2016年以来,我国进入煤炭减量替代阶段,目前仍在探索中。当前,煤炭减量替代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区域逐步扩展到辽宁、山东、河南及汾渭平原。工作层面逐步由电力项目扩展到非电项目。“但煤炭减量替代需要进一步强化及细化,如减量比例、减量来源等关键指标和要求仍需强化落实。”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要助推高耗能行业的转型升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效率中心副研究员谷立静告诉记者,高耗能行业要在减量化发展中提高效益和竞争力,这就要求煤控要在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同时,煤控的措施途径要突出经济性,统筹考虑节能、替代、减量的成本效益,降低煤控措施的交易成本和行政成本,考虑到能源替代面临着巨大的成本约束,应把节能作为煤控的重要手段。
“此外,还要挖掘跨行业、跨区域的煤控潜力,如在工业园区内以集中供热代替分散锅炉,把工业余热用于城市清洁供暖等。”谷立静强调。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物理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圣则认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应首先加强非工业煤炭消费替代,强化实施集中供热。加强非工业煤炭消费替代工作,即解决散烧煤的问题。对于非工业煤炭消费的替代,主要应依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同时以电采暖作为整个供热体系中的重要补充。
“为达到环境质量改善目的,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角度看,突破口应该在重点控制非工业用煤方面,建议在重点地区地级市全面取消分散用煤。”王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