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工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实现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成为煤炭行业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时间会比较长。”日前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行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称《改革》)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张文山作出上述表述。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宏对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今年是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年,也是攻坚之年。探索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处理好转型与转产、化解过剩产能与保障供应、效益回升与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控制煤炭总量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四大关系问题。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战略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立新则认为,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但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行业仍面临一系列新困境,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应继续加码。
五大难题凸显
《改革》指出,煤炭行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面临经济周期影响转型、不同地区转型升级难度差异大、社会负担重阻碍转型、资产债务问题及转型后备资源缺乏五大难题。
在吴立新看来,煤炭行业经济低迷时,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意愿强,但转型升级的基础支撑差,转型升级难度大;2016年以来,煤炭行业企稳回升、稳中向好,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被掩盖,行业转型升级的意愿不强。目前来看,我国煤炭产能过剩依然严峻,深化改革、化解过剩产能、行业脱困、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仍然艰巨。
“要利用当前煤炭行业经济好转的形势,抓住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以多元化转型为方向,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结合市场需求、环境、经济等要素的变化,实现转型升级。”吴立新指出。
《改革》显示,不同地区的转型升级难度差异也很大。如在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资源枯竭、管理体制和观念落后及社会包袱重等问题,在这些地区,煤企必须转型,这也是企业生存的需要;而在资源、环境、区域经济约束强、压煤村搬迁压力大、煤炭产业发展和升级空间较小的东部地区,煤炭产业在区域内的相对占比小,经济较发达,较适宜向非煤行业转型;但在具有资源、土地、政策等优势的西部地区,煤炭产业发展和升级空间相对较大,反而向其他行业转型的难度较大。
同时,社会负担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人员安置、安置资金、企业办社会功能转移等诸多难题仍是阻碍煤炭转型进度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债务问题也加重了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经济负担 。
南方某煤矿负责人告诉记者,其所在煤矿大部分资产都投入井下巷道,矿井一旦关闭退出,巷道关闭且基本无法回收,其资产便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处置。
除资产处置面临难题,矿井债务也亟待找到合理解决办法。记者了解到,目前关闭矿井的债务通常都是转移到了母体企业,给母体企业加重了负担。而债转股由于缺乏第三方服务机构,使得其缺乏公允的价格形成机制与评价考核标准,实际落地的并不多。
数据显示,在债转股启动近一年时间里,已有21家煤炭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债转股协议,协议金额为3530亿元,但实际落地项目仅有8个,涉及金额655.73亿元,仅为签约规模的18.6%。
此外,煤炭转型的后备资源缺乏也需引起重视。相关资料显示,虽然很多煤炭企业已经开始多元化转型,但总体而言产业结构单一、转型的储备较欠缺。同时,人才储备不足也不容忽视。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煤炭行业大专以下的从业人员占比超81%。技能结构单一、高素质人才偏少、人才引进和培养意识不强使得人才成为制约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短板。
转型与转产的关系需厘清
“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厘清转型与转产的关系问题,”张宏强调,煤炭工业作为传统产业,促进其转型发展,既是必须面对的难题,又是需长期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谈及德国鲁尔、日本、英国等老煤炭矿区成功实现矿区转型发展,张宏认为,对于中国这么大的煤炭生产国、这么多老矿区,矿区产业转型不可能全部复制德国鲁尔、英国等发展模式,必须结合我国矿区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研究探索适合不同矿区发展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但矿区产业转型并不是简单的转产,而是要煤炭产业自身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企业管理升级与产业转型、模式创新、新业态发展等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煤炭生产集中度进一步加强,煤炭生产越来越向晋陕蒙地区集中,但我国幅员辽阔,在化解过剩产能中,还必须兼顾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问题,既要坚定不移地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又要大力发展先进产能,提高全国煤炭高质量供给能力,维护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这也使得煤炭行业必须处理好化解过剩产能与保障供应之间的关系。
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通过持续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煤炭行业实现了效益回升,大部分企业由亏损转为盈利。但由于煤炭价格回升,下游行业效益下降,特别是煤炭与电力两个行业效益“跷跷板”现象越来越明显。如何实现煤炭行业效益回升与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大型煤炭企业与重点用户签订的年度中长期合同量占80%左右。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已经成为协调煤炭行业上下游企业的重要措施。
张宏同时认为,要实现煤炭行业转型升级,还需处理好控制煤炭总量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关系。他表示,一方面,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和作用还很难改变,煤炭仍是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主体;另一方面,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存在总量不大、技术不成熟、经济不合理、稳定供应保障能力不足等诸多情况。
“应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把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左右水平,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煤炭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张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