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建60年,记者赴湘寻访——

中国铀矿冶人的创业故事

本报记者 吕银玲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5月28日   第 12 版)

  工人在七一一矿井四号主井大巷打架空线孔

  湖南郴州许家洞镇金银寨,空旷无人。荒山掩映处,一道幽深的洞穴伸向黑暗,这是湖南七一一矿金银寨主井遗址。往里走去,还能看到当年的竖井上下贯通,却已不闻铁锤钢钎的撞击声。时光荏苒,从喧腾到沉寂,昔日的矿井记录了中国铀矿冶从无到有的历史……

  1958年,中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率先在这里建成投产,不仅从源头上保障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的成功研制,更拉开了我国核工业体系建设的大幕。

  60年白驹过隙,在核工业第一批厂矿迎来一甲子之际,记者随核工业地矿人深入湘东南的厂矿,探寻那些段鲜为人知的奋斗往事。

  原子弹里有我们的原料

  1955年1月15日,一块采自广西的铀矿石被带到中南海,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掀开了神秘面纱。这天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此,我国铀矿勘探和采冶按下了快进键。

  1956年,一架神秘的飞机掠过湖南郴州许家洞镇金银寨,飞机上的精密仪器发出声音,预示着金银寨附近发现了铀矿山。1958年5月,中央批准在湖南、江西建设“三矿一厂”。随后,我国第一批铀矿和铀水冶厂——湖南郴州铀矿、衡山大浦铀矿、江西上饶铀矿、湖南衡阳铀水冶厂(即后来的“二七二厂”)相继筹建。

  湖南郴州铀矿就是后来的“七一一矿”,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勘探的一座铀矿山。1960年4月,该矿试采出第一批铀矿石。1963年8月,矿山全面投产;同年11月,第一批铀矿石秘密地从许家洞火车站装车,连夜运往衡阳二七二厂。紧随其后的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以及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不到十年时间,核工业接连发生重大事件,为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信心。由于这批铀矿石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七一一矿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从1958年到1994年停止矿山开采,七一一矿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在近40年的生产期间,共开拓了3个井田、6个竖井和1个斜井。”七一一社区主任谢启亮介绍。

  与七一一矿一样,当时的七一二等矿区也忙得热火朝天,人人心里只想着造出“争气弹”,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融入了每个人的血液,化为核工业建设的第一生产力。

  七一二矿原工会主席徐振恒还记得,矿区筹建队伍时,全国各地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报道。当1959年2月份接到调任时,他感到非常荣幸。领导询问其意见与困难,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意见!没有困难!没有要求!”就这样,他先后调往新疆、湖南,将青春奉献在了最艰苦的地方。“我在七一二矿出过力、流过汗,受过工伤、流过血,无愧无悔。”

  回想起艰苦创业的岁月,七一二矿原副矿长王德舫骄傲地说:“1963年年底,我们为二七二厂送了铀矿‘粮食’。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其中就有七一二矿的原料在里面!”

  下矿井打硬仗

  “抓晴天、抢阴天、战雨天”,“争分夺秒,向时间宣战”,“早上班晚下班、不完成任务不下火线”……这些都是采矿工地现场张贴的标语。下定决心尽快为原子弹提供“粮食”的工人们仿佛战斗在一线,打起“仗”来毫不含糊。

  “当时我们是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环境斗。”已经八十岁的原七一一矿副矿长梁启昌,说起当年,眼里还闪烁着光芒。

  1958年9月,梁启昌从冶金部长春地质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衡阳七一一矿工作。衡阳山高沟深、荆棘丛生,毒蛇猛兽经常出没,有时一坐都可能坐到蛇身上。工人们住着“干打垒”,他与七八个工程技术人员一同挤在15平米的小屋里。

  进入坑道作业,条件更为恶劣。大家以电石灯照明,靠自然风通风,拿大锤钢钎凿岩,用火雷管放炮……耳边是隆隆的击打声、引爆声,手上是新磨破的皮和陈旧的茧子。

  七一一矿地质环境特殊,离地表100至150米深的主矿带常能掘出热水,水温高达54℃,能把脚烫出泡来。巷道内气温能到40℃,热气灼人,工人们的衣裤常常被汗水浸透。许多时候,人在前面打钻、运矿,需要有人在后边往他们身上冲凉水降温。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危难往往潜伏在身边。上世纪80年代,工人们在80米中段打钻放炮后,突然涌出大量高温热水,淹没了巷道。所有人忍着脚上的刺痛往外跑,但最终仍有两名工人被困身亡,三名烈士在救援中牺牲。

  郴州民间有句俗语:“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发疟疾)”。疟疾、痢疾、水肿是当地人常患的疾病,由于干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七一一矿300多名同志患上了矽肺病,近百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据七一二社区主任张庆发介绍,七一二矿建矿以来有52名矿山建设者因公牺牲,190名同志身负重伤,轻伤者不计其数。

  献了终身献子孙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国民经济调整,1984年军品限产,1994年停止井下铀矿石开采,转入井下和地表核设施退役治理工作。2003年,七一一矿因资源枯竭,政策性关闭破产。

  “终古郴江东去,郴山长住。”来自四面八方的矿场建设者们如郴山一般,在湘南大地上扎下根来,为核工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在衡阳,曾经的衡阳铀水冶厂,也就是现在的二七二厂仍在运营。从建设之初,该厂厂区周边就形成了由工人组建的小镇。1995年出生的刘人安从小在这里长大,是典型的“核三代”。

  刘人安的爷爷奶奶分别来自山东平度和湖南湘潭,在厂里相识结婚。来自江苏的外公外婆也是到了厂里后才相识成婚的。“祖父们母那一辈年轻时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小镇,在这里扎根,结婚、生子、变老、离世,很多人没有再回故乡定居,一辈子留在了这里。”刘人安说。

  在二七二厂生活了22年的刘人安,内心深处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这里的一份子。高考时,他报考了南华大学学习核工程与核技术,踏上了核工业之路。

  长辈们毅然决然背井离乡的建设精神,一直感染着刘人安。“我们现在已不需要像爷爷辈一样,远赴千里之外的荒山野岭,移山填海来建立一座工厂。但我们现在仍利用着在学校里学到的核工业知识,为了让老厂重焕新颜而努力工作。”

  记者了解到,矿场破产以后,退休职工的平均社保费不到2500元,但他们至今无怨无悔。梁启昌说,立于七一一矿纪念广场上的“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纪念石铭记着这段历史,我国核工业的腾飞和“走出去”的成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安慰。

  湖南矿冶局局长助理徐立成表示,中核集团已决定在湖南长沙设立第二总部,目前已做好选址等工作。此外,将以二七二厂为中心,开发二十多平方公里的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湖南为中国核工业作出了贡献,现在到了回报的时候。”

中国铀矿冶人的创业故事
资讯
洋专家的核电中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