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4月30日 星期一

天祝县藏家移民走进文明生活

■通讯员 马巧莲 谢永梅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4月30日   第 23 版)

  黄毯沐春色,渐然换绿坪,4月底的甘肃省天祝县松山镇已是春意抖擞。放眼望去,澄明的天空下,草色正慢慢褪去枯黄,片片新绿若隐若现,一派生机。笔直的柏油路旁,一排排青瓦白墙、色彩明丽的现代藏式建筑格外显眼,这便是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南阳山下4654户18589名搬迁移民们的新家。

  移民搬进“福窝窝”

  47岁的郭占久和妻子杨卓玛,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能搬出大红沟乡东圈湾村的大山,住上窗明几净、水到手边、家电齐全、冬暖夏凉的大房子。

  4月17日,郭占久搬新家的前一天。一大早,武威供电公司松山供电所张广智和同事便如约来到南阳山5号移民点的郭占久家,为他家安装电能表,接通家庭用电。“现在家里的电器越来越多,平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用电……”张广智一边检查家里的刀闸和电器,一边向郭占久叮嘱着。听着电饭锅启动的提示音,郭占久的心里早就乐开了花。“以前哪里能用上这么充足、方便的电哟。你看,说话间饭就好了,再也不用守着柴火等饭熟了……”郭占久不禁回想起以前在山上的生活。

  东圈湾村位于大红沟乡的山里,距离县城150多公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全村40多户人,只能种上些青稞、油菜等耐寒、耐旱的农作物,靠天吃饭。山大沟深,坡陡弯急,吃水只能靠驮,交通基本靠走。村民世代都住在祖辈传下来的土坯房里,冬冷夏闷。若遇到下雨天,山里路滑,一路泥泞,山下的人进不去,山上的人也出不来,更别谈孩子上学、病人就医了。

  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精准实施“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工程。2017年,在南阳山新增5号、7号移民点,进一步解决藏区移民的搬迁问题。

  可是,新增5号、7号移民点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属于政府临时增加的建设项目,无法在当年完成预算申请。为此,武威供电公司多方沟通协调,最终在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年度预算投资计划已安排满的情况下,争取到689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施工期间,该公司严守时间节点,克服重重困难,仅用18天,就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了建设任务。

  极目望去,郭占久看见早来的移民已经开始春耕的准备工作了。他开心地介绍,不久他们家将会分到8亩地和一座种植棚,保守估计年收入2万元,远超过山上的几千元,而这移民点就是他们藏家人的“福窝窝”。

  前不久,国家电网公司提出要全面推动“三区两州”农网提档升级,实现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由“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结合省内实际,甘肃电力提出多项举措全方位加快“一区一州”电网建设,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有效推进,与全国人民一道幸福奔小康。

  菌棚致富“金簸箩”

  “马师傅,车间的拌料机不转了,厂里的电工看了,还是没找到是啥问题,得空的话麻烦帮我看一下。”随着微信叮咚一声,台区服务群里的“故障单”随声而来。急忙吞下手里的半个糌粑,马臧态就带上工具出了门。

  在天祝县天沪菌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负责人郑金云看着搅拌机忽然“安静下来”,急得团团转。远远看见马臧态进了门,郑金云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一番检查后,马臧态发现,原来是厂里临时增加了2台拌料机,负荷过载跳闸引起了停电。向郑金云解释了原因后,马臧态和同事协同作业,更换了线径较大的线路。半小时不到,拌料机又嗡嗡地响了起来。

  天祝县天沪菌业有限公司,也是天祝县南阳山优质香菇规模栽培的科技示范基地,位于松山镇德吉新村,2015年9月开工建设至今,已建成出菇大棚102座,每天可生产香菇菌袋1.5万袋。在工厂建设初期,正值移民搬迁集中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武威供电公司坚持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简化业扩办理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拌料、装袋、灭菌、养菌、出菇,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可靠的电力保证。明年我们将把400万袋的生产量扩至800万袋,因此今年打算申请增容,计划将变压器从200千伏安增至400千伏安。”郑金云指着手里的菌棒表示。

  一旁,52岁的陈玉莲指着大棚开心地说:“这个月我又挣了2500块钱,现在我也可以在家门口挣养老金了,家里还有一个菇棚,儿子儿媳正在打理。这些菇棚就是我们致富的‘金簸箩’。”据了解,该公司超过95%的员工都是附近搬迁来的移民,已为周边乡村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电网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对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攻坚至关重要。据统计,2014年-2017年,武威供电公司对天祝县南阳山移民点投入电网建设资金2183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22公里、0.4千伏线路74公里,安装变压器58台,涉及用电客户6043户,惠及用电人口29066人。

资讯
天祝县藏家移民走进文明生活
关注
斯木科村有了电 穷乡僻壤大变样(精准扶贫)
敖汉旗扎实推进 新一轮农网升级(农网升级)
安徽明光:2067户贫困户享受到“阳光收益”(图片新闻)
六盘山旱作有了“润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