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3月19日 星期一

微生物“奇兵”解困稠油开发

华北油田实现低温稠油油藏增产

■何宏芳 谷溢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3月19日   第 14 版)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以往的微生物采油技术所使用的微生物多在地层水中进行分离筛选。中石油华北油田通过与北京大学企校合作,“借脑引智”创新思维,选取亲油性更强的微生物菌群,将以前不能流动的石油变成能流动的石油,有效提高了油藏产量。

  数据显示,截至3月初,华北油田二连分公司低温稠油油藏巴51断块的巴51-37井、巴51-46井、巴51-49井,通过注入新型微生物菌群,关井恢复生产后4个多月增油近1000吨,为稠油油藏效益开发开辟一条新路径。

  从问题出发

  找到症结“开处方”

  华北二连巴51断块于2003年投入开发。经过10余年开发,巴51断块目前处于“两低一高”状态。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华北油田技术人员结合油藏地质特点,制定治理方案,相继开展了二元复合驱、微生物吞吐等措施,但效果不理想。

  是油藏特征分析不到位,还是治理措施不科学?近几年,技术人员本着问题导向,决定从根源找症结,提高油藏治理工作成效。

  通过一系列繁杂的分析归纳工作,地质技术人员发现,在水井开展微弱组合驱先导试验中,从凝胶注入情况看,一是随着注入轮次的增加,平均单井凝胶注入量随之增加;二是随着注入轮次的增加,凝胶浓度随之提高。从油井见效情况看,每轮次调驱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见效反应,但总体效果呈下降趋势。

  在油井使用微生物、二氧化碳、表活剂等吞吐措施,同样收效不明显。这样,虽然通过多种手段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巴51断块仍处于低速低效开发状态。

  技术人员发现,以往的微生物采油技术多注重水相微生物,忽略了油藏油相中的微生物,使用的微生物多分离至水中。而且油藏微生物除了分布在水相或油水界面中外,在油藏油相中也有广泛分布,且由于受原油、芽孢形态等保护作用其对高温高压等条件具有一定耐受性,这些微生物亲油性更强,在合适条件下更易与原油接触发挥作用。

  因此,另开新路,找到亲油性更好的菌种,激发菌群活力,打开了油藏开发新思路。

  以创新解题

  新菌种激发油藏活力

  针对巴51断块开发状况,2016年年底,华北油田决定“借脑引智” 与北京大学合作,通过企校合作,用前沿技术来解决巴51断块的开发难题。

  合作中,北京大学专家通过实验分离筛选的微生物菌群,由多种分离至原油中的功能微生物配伍形成。这些微生物均分离至油相,比常规微生物更具亲油性,易于在原油或油水界面中聚集并作用于原油。这些微生物菌群兼具厌氧特性,能够适应地层中氧含量变化,使其在油藏环境下能够实现有效繁殖。

  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假单胞菌能够在缺/厌氧条件下快速生长并释放大量生物气体的特点,提高局部地层能量并扩大波及范围。

  同时,辅以注入激活剂,可使微生物菌群产生更多的生物表活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建立微生物菌群调控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达到激活微生物菌群的采油功能。

  配套使用的激活剂由采油功能菌所需的多项离子元素筛选复配而成,能够有效激活油藏中的内源微生物,通过多种代谢产物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油藏开发效果。

  重实效评价

  全过程跟踪提效增产

  技术创新是驱动,现场实施来提效。由于巴51断块地层渗透率较低,试验油井的合理选择成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

  本着“有潜力、地质条件较好、井网完善”等基本选井原则,华北油田与二连分公司联合,在对巴51断块以往开展微生物吞吐先导试验效果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在巴51-37井、巴51-46井、巴51-49井开展试验。

  经过多方协同努力,3口井共注入工作液1425立方米。为保证措施实施效果,工程技术研究院和二连分公司技术人员做好数据录取,研究参数变化。恢复生产后,技术人员每日认真分析数据,目前,3口油井日均增油超过8吨,超过项目预期目标,实现油藏增油增产。

  下一步,华北油田将进一步加大攻关力度,扩大本原菌群的研究筛选力度,提高微生物适应性,为规模推广这项技术工艺、实现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提供新方法新工艺,实现新成效新突破。

上海构建多气源供应保障体系
资讯
关注
华北油田实现低温稠油油藏增产
扬子石化增加公路乙烯销售(图片新闻)
浙江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