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3月05日 星期一

动力电池退役潮迫在眉睫

七部委联手出台回收新规

本报记者 何英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3月05日   第 09 版)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靴子落地。

  2月26日,工信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下称《办法》),明确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鼓励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该《办法》自2018年8月1日实施。

  保障退役电池有序回流

  在业内看来,《办法》的出台,旨在保障废旧动力电池有序回流,确保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将加快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应用的产业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退役动力电池不断涌现,成为行业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为保证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有序环保管理,官方出台《办法》进行管理和约束,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浙商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郑丹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郑丹丹的观点也得到了多位采访对象的认同。“《办法》出台的核心思想是推行国务院发布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进一步明确主机厂作为单一核心责任主体的生产者责任机制,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消费、退役报废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有了明确规范和要求,对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邦普集团副总裁兼汽车循环事业部总经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余海军认为。

  据了解,这一《办法》的雏形最早见于2016年底。2016年12月,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公布了征求意见稿版本。“《办法》只是进一步确定了电池回收主体和回收渠道,较之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并没有大的改动。” 中国电池研究院院长吴辉告诉记者。

  不少采访对象坦言,《办法》的出台仅是规范性、指导性的宏观政策,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的措施,“后续应根据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奖罚措施。”

  明确回收职责

  《办法》明确车企在承担动力电池回收方面的主体责任。郑丹丹认为,这将利好动力电池回收业务有序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车企开展业务模式创新的空间。“我们预计,未来将有更多车企及合作方试水换电、电池租赁、退役电池储能梯次利用等业务,延长电池的实际使用寿命。”她说。

  “规定车企作为责任主体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典型要求和原则体现,强化了谁生产谁负责回收的核心思想。”余海军表示,“如果责任主体不具备回收技术和能力,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帮他们完成,这也是《办法》鼓励主机厂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回收体系的具体形式。”

  《办法》中提出,“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为新能源汽车所有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回收服务,通过回购、以旧换新、给予补贴等措施,提高其移交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积极性。”

  在余海军看来,通过快捷回收、以旧换新、补贴等来提高终端回收的积极性和防止流入非正规回收渠道这些措施是有必要的,也是值得鼓励的。但能否从根本上阻断流向非正规处理渠道,目前来看压力还比较大,形势比较严峻:一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真正终端报废潮还没有到来,二是国内“价高者得”的废料竞价模式基本主导了回收市场。

  “在没有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的管制下,电池回收被视为一块肥肉,‘价高者得’的典型买卖模式或在很长时间内仍存在。至于回收之后流向了哪里,变成了什么,是否有危废产生,是否又装到充电宝和老年代步车上面,能不能再回收回来,这些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更应该是《办法》需要关注的。”余海军坦言。

  《办法》提出,“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应采用标准化、通用性及易拆解的产品结构设计,协商开放动力蓄电池控制系统接口和通讯协议等利于回收利用的相关信息,对动力蓄电池固定部件进行可拆卸、易回收利用设计。”

  电池的型号统一、标准统一、材料端的易回收,无疑将对推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诸多益处。但目前看来,这或许是一种理想状态,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据余海军介绍,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动力电池各个级别没有统一的标准,最小单元主流体系的形态也是千差万别。

  “现在车企都有自己的新能源车型,电池是就车设计的,如果要统一电池标准型号,将带来车型的相似性。关于电池型号标准统一与否,是各方博弈的过程。”煦达新能源总经理李剑铎这样告诉记者。

  梯次利用市场渐起

  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服役期为4-5年,退役后仍有70%-80%的容量残余,梯次利用成探索热点。《办法》中,“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合作,在保证安全可控前提下,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原则,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开展多层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

  据李剑铎介绍,市场早已经意识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的商机,相应的梯次储能商业项目也不少。目前梯次储能相较新电池储能在成本上具备很大优势,梯次储能电站的初始投资仅为新电池储能电站的一半左右。

  与此同时,业内普遍预计2018-2020年将迎来动力电池退役潮,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推测,结合汽车报废年限、动力电池寿命等因素,2018-2020年,全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20万吨,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或攀升至35万吨。退役电池的价格也随之步入下行通道。“随着电池退役规模扩大、成本走低,1-2年内,梯次储能会迎来较大发展。”郑丹丹表示。

  “考虑到未来动力电池的报废规模,很多社会资本觊觎梯次储能市场。目前来看,梯次利用有利可图,而单纯的回收拆解因为拆解量小,盈利空间很小。”吴辉认为。

  “从去年开始,很多资本就开始关注梯次储能,只要解决了梯次储能的技术可靠性问题,势必会有更多的资本进入。”李剑铎进一步说。

  据了解,随着技术进步,以煦达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一批公司,正在实践中逐步解决梯次储能的多项问题,如对退役动力电池的严格筛选、组串式设计方案对单个储能单元实现精细化控制以及浅充浅放的充放电运维管理等。

  尽管梯次利用是值得探索的一件事,不过余海军毫不讳言存在的一些市场乱象。“就目前国内梯次利用市场而言,打着梯次利用旗号倒买倒卖电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环保隐患不容小觑。”他提醒说。

资讯
七部委联手出台回收新规
四川首批自主研发氢燃料客车交付使用(关注)
中利集团拟斥资百亿收购比克电池
锂电储能临界点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