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际政坛跌宕起伏,能源行业风起云涌。让我们通过热搜事件,唤起这一年的国际能源记忆。
美逆势发展化石能源
退《巴黎协定》遭诟病
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那一刻起,世界似乎都无法淡定了,他的口无遮拦、他的行事作风、他“怼天怼地怼所有”的“普氏精神”,都在深深影响着美国和世界。从废除清洁电力计划到复兴化石燃料,再到退出《巴黎协定》,几乎每一个重大领域,美国都因为特朗普的“干预”而不得不和全球对着干。显然,2017年的美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与气候以及环境治理方面最头疼的难题。
能源政策转变和高调退出《巴黎协定》,可谓美国在“特朗普元年”逆势而行的标志。特朗普推翻了奥巴马引以自豪的能源类政治遗产,开始打压清洁能源、助推化石燃料。一方面,美国解除了大部分海域油气开发活动的限制,并为油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乃至强力支持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颇受争议的Keystone XL石油管道获得了批准,尚未生效的油气业反腐规定也被无预警废除。
这一局面在2017年6月达到高潮,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一全球性气候协议,此举遭到世界各国的一致批评。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历年积累下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小觑,在应该为全球反气候变暖行动做出表率的时候竟然采取南辕北辙的行动,大张旗鼓地给环保事业拆台,实在令人寒心和失望。
不管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美国第一”能否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梦想,但短视的能源政策转变,都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负面影响。美国需要知道,“普氏价值”并非无所不能,全球“逐绿”的大趋势也不会因此“开倒车”,如果华盛顿还未悟透这一点,“闭门造车”的结果只会让美国与全球渐行渐远。
(王林)
产油国“走心”减产 油价“升升”不息
相比2016年的“套路”,2017年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减产行动更“走心”。纵观全年,国际油价“V”形反转,从上半年的震荡下行,到下半年的稳步上涨,最终以65美元/桶的价格收官,涨幅高达15%。
上半年,伊朗、伊拉克、沙特产量曾屡创新高,欧佩克内部再现“面和心不和”;加上特朗普积极推进化石燃料发展,俄罗斯等非产油国减产动力不足,诸多因素迫使油价震荡走低。
下半年,各产油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减产决心,欧佩克减产执行率达90%以上,非欧佩克产油国也在70%,全球库存随之减少。委内瑞拉石油日产量创30年来新低、中东地缘政治博弈、福尔蒂斯油管破裂关闭、哈维和艾玛飓风来袭等事件也接力推高油价。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年底达成减产延期协议,为油价冲高再添动力。
然而,正当欧佩克产油国减产进行得如火如荼,美国页岩油商“趁虚而入”。2017年,美国原油产量达968万桶/日,同比2016年增加了约120万桶/日。难怪欧佩克和俄罗斯达成减产延期协议后,依然“忧心忡忡”地开会复议,生怕减产过了头,给美国“做嫁衣”。
2018年,国际油市能否平衡将取决于减产执行率、新能源发展、美国页岩油产量、地缘政治等因素,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油价增添变数。而一旦油价上涨,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间的“塑料姐妹花友谊”将面临巨大考验。
(张琪)
制裁背后的勇士:俄、伊“深耕”油气
要说倒霉,2017年俄罗斯和伊朗可以并列第一。经历了经济低迷、卢布暴跌后的俄罗斯,原本可以凭借与特朗普的“私交”呼风唤雨,没承想,却难逃被制裁的宿命。而松绑后的伊朗本可以凭借制裁的解除大展宏图,却偏偏遭遇了特朗普的“出尔反尔”。
特朗普上台初期,俄罗斯与美国互动频繁。而到了下半年,俄美关系急剧下降,并没有像外界预期的那样“强强联手”。美国制裁大棒直指俄罗斯,截至2017年12月底,遭受美国各类制裁的俄罗斯公民已经接近200人,受制裁的企业法人超过400个。
不过,“战斗民族”非但未被制裁压垮,反而在国际舞台上赚足了面子——成功反恐从叙利亚凯旋、战略布局中东和亚洲、经济呈现复苏,更在能源领域大有作为。在沙特国王萨勒曼首次访俄期间,多家俄企与沙特阿美签署了油气协议。
针对美国追加的一轮又一轮制裁,“经验丰富”的伊朗也相当淡定,继续铆足劲儿开采油气。伊朗启动了南帕尔斯气田招标,最终道达尔引领的财团拿下了11期项目的开发协议。伊方还向投资者提供了新版石油合同和诸多优惠条件。
7月底,美国通过的2014年以来规模最大且最全面的一轮制裁,再次指向俄罗斯和伊朗。俄罗斯被制裁范围最广,伊朗则被威胁“废止伊核协议”。
制裁让俄罗斯和伊朗惺惺相惜,“革命友谊”进一步深化。伊总统携团访俄,双方在国际会议上也频繁示好。2017年两国向外界展现了顽强的勇士精神。
(张琪)
LNG市场展开全方位竞争
虽然2017年算不上是油气行业翻身的一年,但LNG却在这一年格外引人瞩目。LNG市场不仅延续了此前供需两旺的状态,更是将“竞争”进行到底。
在供应侧,各产气国加码生产、扩大出口,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使出了浑身解数。全球最大LNG出口国卡塔尔极力捍卫其老牌LNG霸主的地位,解禁了位于波斯湾的巨型天然气田——北方气田。
新兴的天然气产地美国和澳大利亚不甘落后,持续开建新项目,快速推进LNG出口业务。澳大利亚凭借数量众多的LNG项目,以及亚洲市场的强劲需求,隐隐显露出超越卡塔尔之势头;美国则在推动LNG出口方面下功夫,出口目的地几乎已经覆盖全球。
伊朗、俄罗斯等国也纷纷扩大气田生产、扩建已有的LNG项目。就连以石油开发为“主业”的沙特,也将进军天然气产业作为能源改革尝试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LNG与管道气也“暗中较劲”,日趋激烈的竞争甚至推动整个天然气市场的定价和供应都变得更为灵活。
如果说供应侧的竞争属于“共性”,那么供需双方的明争暗斗就成了LNG市场2017年展现的“个性”。
年初,韩国、日本和中国宣布,将“组团”进行LNG采购合同谈判;随后,印度也表态希望加入其中。亚洲“顶级”LNG买家们的“强势联合”,无疑给供应方增添了巨大压力,但同时却为需求侧争取了更多的市场话语权,LNG市场供需双方的争斗由此愈演愈烈。
伴随着无处不在的竞争,LNG市场起起伏伏地走过了2017年。虽然年末受季节、突发事件等影响,需求出现增长,但因规划和在建的LNG项目数量众多,2018年的LNG市场或许依旧将在供需两侧的拉扯间度过。
(李慧)
禁售燃油汽车
进入倒计时
传统燃油车的鼎盛时代已一去不返。继挪威、荷兰、德国之后,法国和英国也准备“清洁上路”。
法国、德国都选在了2017年7月公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法国计划从2040年开始全面停止销售燃油车,2050年前碳排放总量降为零。英国也同样选择了2040年和2050年两个节点,且很有“诚意”地规划了改造道路设置和补助奖励细则。
虽然英、法的时间表来得有点晚,但相比尚未形成官方文件的挪威、荷兰、德国,前者承诺的含金量更高。从时间上来看,荷兰和挪威属于激进派,选择了2025年;美国多个州政府定在2030年;德国也同样考虑在2030年实施;相比之下,英法则“谨慎”地选择了2040年。
禁售燃油车虽不算欧洲独有,却起源于欧洲,这主要得益于全球能源结构调整、欧洲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以及产业和技术发展。
在汽车电气化的道路上,同样不缺少亚洲的身影。2017年,印度强调大力推广电动汽车,计划到2030年不再出售汽柴油汽车;中国也将制定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提上了日程。
汽车制造商们迅速嗅出了商机。沃尔沃、丰田、大众、奔驰、宝马等车企相继发布了新能源战略,制定了电动汽车销售时间表,并积极推动技术研发和推广。
2017年,全球燃油车禁售已进入倒计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行动,那么2018年,你会选择燃油车还是电动车?
(张琪)
沙特石油转型大幕拉开
改革、IPO、反腐……沙特的2017年怎一个忙字了得!这一年,沙特的内政外交无不吸引世人眼球,一方面,力不从心的“去石油化”改革,不如始料未及的反腐风暴抢眼;另一方面,频频发力的外交行动让人目不暇接,与美扩大合作、和卡塔尔“绝交”……显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外交,沙特都在经历“多事之秋”。
6月,沙特国王萨勒曼“废旧立新”,将自己的小儿子本·萨勒曼送上了王储的位置,这意味着沙特权力交接正在从“兄终弟及”继承制向“垂直化”新时代过渡。随之而来的“反腐之战”更是掀起了新高潮,尽管业内普遍认为这是老国王铲除对手、巩固权力的一次政治清洗,但“80后”新王储的异军突起,似乎给沙特经济改革注入了新动力。
自2016年提出经济转型以来,沙特先后推出了多项实施计划,其中尤以沙特阿美IPO最抓人眼球。这笔按计划将于2018年问世的IPO交易被视为加速推进改革的基石,但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尽管沙方反复宣称“不会推迟”,但关于上市地点和售股份额这样的核心问题还“有待商榷”。
在外交领域,2017年的沙特动作频频。2月下旬,沙特老国王开启了“亚洲豪华一月游”,解读为加强与亚洲国家经济和能源合作的迫切需求使然。“东看”的同时,沙特还积极发展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系,一方面希望与美展开核能合作;另一方面,则希望美国为其在与地区对手伊朗的角力中撑腰站台。
另外,沙特率领埃及、阿联酋和巴林等国与卡塔尔断交的局面,也进一步导致了全球石油重要输出地海湾地区的危险系数不断升高,甚至可能给沙特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其股市的尝试增添阴影。
(王林)
韩国弃核弃煤奔向可再生能源
2017年的韩国政坛跌岩起伏。朴槿惠因“亲信干政”丑闻被弹劾下台。文在寅于5月临危受命,火速上台,但上任后不久,就陷入了“朝小野大”的被动局面,其中宪法法院院长人选之争更是一波三折。
相比之下,弃核政策却为文在寅拉升了好感度。前总统李明博、朴槿惠曾致力于将韩国打造成“核电强国”,然而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民众反核呼声日趋高涨,再加上韩国核电频繁出现的“小事故”也为弃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月,文在寅宣布“全面脱核”,取消正在筹备的新核电站建设计划,不再延长核电站的设计寿命,并关闭了韩国历史最古老的核电站古里核电站1号机组。这成为韩国核电政策的分水岭。
值得玩味的是,“精明”的韩国虽然宣布国内不再建设新核电站,但却坚持核电出口政策,核电技术出口仍被视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上,韩国顺势制定弃煤计划——到2030年将煤炭占比从目前的30%降至15%。而弃核弃煤留下的能源缺口将由可再生能源和LNG来补,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比从目前的1.1%增至20%。
(张琪)
东南亚成煤市新希望
2017年对于煤炭市场而言或许称得上平静的一年。
世界各国向清洁能源转型的积极态度,让煤炭在能源市场步履维艰,但部分国家对能源供给的迫切需求却又时不时出来“救市”,令整个煤炭市场起伏不断。
全球范围内“弃煤”之声仍不绝于耳,2017年公开表态的队伍中又增加了意大利和芬兰。其中,意大利政府在新的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在2025年前逐步淘汰燃煤发电,并考虑停止生产煤炭;芬兰政府则希望于2018年通过立法实现在2030年前彻底淘汰煤炭。
除了国家,“弃煤”的风潮也“细化”到了行业。欧洲电力行业计划“2020年以后不再投资新建燃煤电厂”。另据环保组织联盟Unfriend Coal统计,全球保险行业也在逐渐从煤炭领域撤资,短短两年内已经减少了大约150亿英镑。
而在需求侧,传统的煤炭消费主力国家已经热情不再。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的煤炭需求不断下降,印度和东南亚多国成为煤炭需求增长的“领军力量”,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巴基斯坦等国,受经济增长带动,积极修建燃煤电厂,预计未来5年内煤炭需求都将居高不下。
事实上,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全球多国就陆续表态要尽快“远离”煤炭,迈向“清洁”,但在一片“弃煤”声中,许多国家依然不能完全摆脱对燃煤发电的依赖。
2017年令业界看到回暖希望的煤炭市场,能否在2018年再次迎来“春天”,或许只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