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推进,北方地区“煤改气”工作得到跨越式发展,尤其农村“煤改气”在今年下半年受各地强制性政策影响呈集中式爆发。近期,由于供气紧张造成各地居民少气、停气、无气乃至停暖的现象见诸报端,一时间群议纷纷。与此同时,农村“煤改气”受政策影响、农村环境、施工质量等因素所带来的安全问也亟需被重视。
农村环境真的适合“煤改气”吗?
当前,北方地区进行“煤改气”的地市多为欠发达地区,村庄整体功能布局未经系统性规划。现有房屋建筑为村民根据经济条件、喜好自行建造,较为随意,房屋结构没有经过科学设计,未充分考虑房屋的功能分区、防火等级以及节能效果等因素,造成先天性不足。其它水电等基础设施也是因需而建,缺少协调,造成燃气管道设施用地或走位困难。
就上述农村环境而言,往往并不能满足相关燃气设施设计施工的规范技术要求。
近期,笔者调研走访了鲁西南老家某地农村“煤改气”现场,目之所及燃气管道设施违规安装比比皆是。农村特定的环境及房屋特点对燃气管道走线及燃气设施的规范化安装造成较大困难,燃气管线设施与供电设施等危险因素的间距不达标,无合适安装固定点且难以做到防碰防撞等问题已为常态(农村道路狭窄,春节等车辆聚集势必容易出现刮碰或撞击燃气管道);甚至在部分村民的厨房内仍保留着传统的土炕土灶。
许多农村地区“煤改气”项目是政府高压态势下仓促上马的“一刀切”任务。据笔者了解,某些地方政府直到9月后才决定“煤改气”项目的实施,要求燃气公司在供暖季前无条件完成数千户村民的燃气设施安装与通气;从施工图设计、材料采购、工程施工及置换通气等全过程的时间不足两个月,由于农村环境的复杂性,无论是施工图设计还是工程施工的难度都远超城市居民燃气工程,且燃气公司在农村燃气项目上并无许多经验可循。在如此繁重的任务下,建设单位又如何能把控好工程的各个环节?为赶工期牺牲的往往是工程质量,甚至由于专业施工人员的缺乏,一些地区雇用无资质无经验的“草台班子”施工队,如此工程为后期的安全运营埋下了极大的本质性隐患。
以上农村“煤改气”的现状让人“胆战心惊”。农村还存在脆弱的安全用气环境。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整体相对较低,安全意识较为薄弱。近年来,城市燃气事故曝光率远高于农村,事实上并不代表农村燃气事故处于低发水平。尽管部分村民有着丰富的瓶装液化气使用经验,但对燃气基本安全知识的认知仍较为片面,无法满足正常安全用气需求。
农村“煤改气”的路子错了吗?
“煤改气”的路子并未走错,既符合我国大气环境治理整体要求,也高度契合广大村民使用清洁能源,提升生活品质的诉求。
然而环境治理可以在探索中前进,农村“煤改气”项目应该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稳步探索推进。而非地方政府为完成某些环境指标,强推政策下“一刀切”式的贪功冒进,罔顾农村薄弱安全环境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农村“煤改气”该如何推进?
由于燃气具有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的特殊属性,不同于一般性商业贸易活动,不仅需要供需双方的协调配合,更需要政企间的通力合作。
对于尚未进行农村煤改气的地区,当地政府应综合考量本地农村的生活习惯与资源禀赋,优先考虑光伏、沼气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使用天然气作为补充能源,整体提高农村能源的有效利用效能,而非跨越式追求天然气“村村通”。
农村天然气的普及必须结合当地村庄环境通盘考虑、循序渐进,建议在村庄社区或个别典型村庄进行试点性供气,培育村民使用天然气意识,总结农村煤改气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为下步推进煤改气工作积累经验。
对于目前已经确定的“煤改气”项目,政府要制定合理科学的“煤改气”计划,切不可再盲目追求项目建设速度而忽视施工质量,保证燃气设施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地方燃气主管单位要根据本地农村“煤改气”常见问题及时出台农村天然气建设利用指导意见或标准规范。
燃气公司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手段加强农村燃气安检、设备维护巡视力度,合理布置抢险(修)网点。地方政府可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建立农村燃气安全管理督导组,明确将农村燃气安全纳入安全“一岗双责”的管理重点,推动燃气安全责任险的落实,引导村委会承担一线燃气安全督导义务。
希望农村“煤改气”的安全问题得到各方重视,老百姓能用上真正安全清洁的天然气。
(作者为城市燃气安全问题研究者;文中农村指传统形式的乡村聚落,而非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式的居住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