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向好,价格改革和行业政策集中发力、部分下游用气企业用气量回升、“煤改气”加速推进等因素综合作用,共同造成今年天然气量价齐升的局面。随着天然气消费量爆增,天然气价格问题再次受到关注。作为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推手”之一,在气价高涨的当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下称“交易中心”)能否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少作用备受关注。
9月12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举行首次天然气竞价交易,当日交易均以最高价结束竞拍。在此之前,该中心已举办过四场液化天然气夏季专场竞价交易。频次逐渐加密的竞价交易可以看出市场需求的旺盛,似乎也预示着今冬明春天然气市场供需紧张的局面。
多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根据现有条件来看,目前交易中心交易并不成熟,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反映市场供需和价格水平的作用,但也不算冒进。
是什么绑住了“新手”
正式运行仅一周年的交易中心还是个“新手”,“新手”入市总有磕绊。
好气网总经理周涛指出,以9月12日的首次交易为例,管道气竞拍并未解决三方准入问题,只有中石油一个卖方。成交后实行线下交易,气量无法再交易或进行内部调配。此外,没有提前通知市场,存在产品单一的问题。且初期没有远期气量,造成市场供应紧张。
“交易规则不明晰,且9月12日的交易事先没有征求市场意见,随意性略强,同时系统还频繁出现问题。”周涛说,“尽管问题不少,但不可否认,这是中国在市场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运行一周年,从无到有搭建了直接交易平台,活跃了市场交易,反映市场供求的功能初步体现,为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却未真正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为何?
“搭建交易中心有多重考量,不仅是价格改革的新平台,促进供、需、输多方直接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国家也力图通过价格改革促进体制改革,加速中国天然气市场化进程,早日形成‘中国价格’,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景春梅对本报记者说。
在景春梅看来,交易中心发挥作用有三个前提:一是主体多元,多卖多买,只有充分竞争才有可能形成公道的价格,降低成本;二是管道和基础设施必须公平开放,不少下游企业可以拿到国外价格较低的气源,如果管道和LNG接收站可以公平开放,就可以“广开气源”,从而“气畅其流”,从整体上平抑价格。但现在第三方准入还难以落实,所以管道基础设施不开放是制约价格的大瓶颈;三是竞争性环节价格放开,输配环节价格独立。这方面,价格政策已积极布局,也有下一步的政策储备,只待体制改革发令枪响。“从这三个前提看,前两个体制条件都不具备,所以交易中心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景春梅说。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付少华则认为,天然气基础设施独立放开、价格放开是完全市场化交易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意味着要在所有条件都成熟以后才能开始市场化交易。“价格的放开和市场化一般应走在其它环节市场化之前,起到推动作用。美国、英国的天然气市场也是在围绕不断满足价格市场化交易条件的情况下,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相关垄断链条的打破和市场化规则的制定。”付少华说。
解开体制的“结”
目前,市场上的LNG价格“畸高”其实是体制改革不到位的结果。天然气供应紧张,竞价交易出现争议,上下游利益矛盾凸显,表面上是价格问题,背后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体制问题,根源是体制改革滞后。“从配套政策看,要建立上下游联动,及时疏导居民用气价,并积极研究通过两部制气价解决问题。从长远看,要通过体制改革实现气源和输配气价分离,输配气价接受成本监审,气源上下联动。下游企业市场化改革较早,可以通过‘抱团取暖’,借助行业协会力量反映。”景春梅对记者说。
目前,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全产业链价格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搭建了东—西两个国家级市场交易平台,价格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未来市场化改革仍是基本方向,要配合体制改革进程,该放要放,该管的要管好。市场结构决定价格机制,只有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才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形成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景春梅说,“价格改革不能单兵突进,需要体制改革保驾护航。体制改革难度大,涉及面广,利益调整不易,但也不宜久拖不决,否则不仅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价格,还会将近两年的‘价改红利’消耗殆尽,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交易中心的成立是石油天然气市场化的产物,也是价格改革和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整体来看,交易中心还是基本反映了市场价格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局部不平衡程度,揭示市场矛盾的作用正在逐步体现。”付少华说,“我们已经为上游配置资源,为政府提前部署保供措施,为有条件的下游用户选择资源、做好经营计划提供了及时的第一手参考信息和渠道。相信未来交易中心的价格将日益成为国内上下游企业进行短期贸易的参考。”
“市场初期流动性不够,因此需要集中打造一个中心市场,形成市场价格机制,周边市场与此市场价差定价。目前各类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在将来会相互并购整合,做大做强。”周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