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核聚变事业缺不了“中国方案”

■朱学蕊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12月11日   第 12 版)

  聚变堆模型

  近日,中国核聚变研究领域喜讯频传。12月5日,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正式开始工程设计,计划于2050年建设聚变商业示范堆。十几天前,科技部发布信息称,我国参与“人造太阳”(ITER)计划十年,严格按照时间进度和标准,高质量交付了有关制造设备和部件。两则信息均指向一个结论:中国核聚变研究能力已从跟跑、并跑,实现了部分领域的领跑,世界核聚变事业不能缺少“中国方案”。在科技进步以分秒论的今天,在国际性大科学工程计划中领跑已是难事,在高手云集的聚变堆领域实现领跑更是难能可贵。做到这一点,没有过硬的实力不行。

  ITER计划在规模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是人类探索自然,共同解决能源、环境问题,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科学工程计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十年,全世界30多个国家共同合作,希望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

  十年前,中国首次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ITER计划,成为推动磁约束聚变能商业化的重要一员。自正式加入ITER以来,中方陆续承担了该计划的18个采购包制造任务,涵盖了ITER装置几乎所有关键部件,先后建成并升级改造中国环流器二号A和东方超环EAST,深入探索实现聚变能源的工程、物理问题。截至目前,已投入40亿元人民币、设立了119个国家项目,取得多项国际、国内突破性研究成果,切实履行了核能大国之责。

  付出这么多,我们得到了什么?十年中,ITER中方组织最大的收获,就是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符合国际大科学工程管理的管理机制,聚集了国内最好的资源,组建起了一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对话的人才队伍,为中国的聚变事业和核能事业积攒了宝贵财富。

  发展核聚变,中国早有筹谋。上世纪80年代,我国明确提出了核能利用的三步走战略:由热堆到快堆,再到聚变堆。目前,热堆已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发展;中国实验快堆已建成,示范堆建设提上日程。同样,中国聚变能发展路线图也已清晰,即到2035-2040年,建造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并启动聚变示范堆DAMO设计,并力争在本世纪中叶独立自主建设聚变电站。

  中国核工业诞生至今六十年,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如今,我国跻身世界核电第一阵营,成为名副其实的核能大国,关键就在于清晰的核能发展战略,以及几十年不间断的基础研究、自主创新、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这一切,为我国抢占世界核能科技制高点,尤其在聚变能研究领域赢得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民用核能的今天和明天,是人类用智慧和科技描画出的一条时间轴,核裂变当下解决了部分能源供给的问题,核聚变则指向更久远的未来。无论裂变还是聚变,驾驭和利用核能不仅是一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暗自较劲的着力点。近年来,传统核电强国和新兴核电国家纷纷加大投入,推动民用核能技术更新换代,积极探索更新更高的前沿领域,就是为了在新的技术较量中不掉队。

  ITER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能源领域的具体实践,聚变能利用是全球命题,各国参与其中,有责任和担当,也有合作和竞争。中国要在合作中吸收借鉴ITER计划组织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赢得话语权,并早日建成商用聚变堆。让中国引领世界核能科技发展,必须靠坚持、靠创新、靠实力。

资讯
核聚变事业缺不了“中国方案”
国家核电核燃料供应体系正式贯通(关注)
方家山核电2号机进入第三次大修(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