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12月04日 星期一

消费侧碳减排发力点在居民碳能力

城市居民能源消费将成碳排放主要增长源

本报记者 武晓娟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12月04日   第 02 版)

  11月29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透露,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碳强度进一步下降4%左右,实现“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态势良好,并有望超额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事实上,低碳减排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到《“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一直倡导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缓解能源环境压力;十九大报告又一次明确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对此,有专家指出,全民参与是低碳减排的关键。那么,是否有必要衡量公众自身的碳减排能力,又应如何挖掘其减排潜力?

  消费侧碳减排刻不容缓

  记者了解到,1990-2014年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居民生活用能结构不断改善,居家电器、小汽车等能耗型产品的拥有量和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居民生活能源消耗及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不断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远高于农村居民,差距最大时高达3.5倍。2014年,我国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费比重为1.21:1。如果考虑间接能耗,我国城市居民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红向记者介绍,随着居民能耗的增速开始超过工业能耗,居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0%以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能源管理已由传统的生产侧管理转向消费侧管理。以美国为例,8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源于消费者需求,居民通过家庭和旅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高达41% 。还有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居民生活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2%。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及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日趋增长。同时,城市居民作为工业品终端消费的主力,其是否具有低碳化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工业企业对于自身产品和理念的设计和生产。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城市居民能源消费逐渐成为我国未来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增长来源,消费侧的低碳减排刻不容缓。”陈红强调,城市能源消费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开始不断抵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因素带来的减排效应,只停留在工业生产领域已不能实现有效减排,挖掘居民消费所蕴含的低碳减排潜力也成为低碳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城市居民碳能力为何物?

  低碳发展离不开公众参与,我国大力倡导居民低碳减排。自2013年6月17日确立首个“全国低碳日”以来,每年全国节能周和低碳日活动都办得风生水起。但陈红直言,从这些活动的后期效果来看,目前对于低碳行为的宣传和引导,多呈现“口号化”特点,并没有将低碳理念转变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和主动选择,更未实现低碳行为的常态化。

  “尽管政府已从各个层面开始出台法律、法规、标准来促进低碳减排,但多数集中于工业减排。而我国目前对居民低碳行为的宣传和引导还缺少系统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和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居民的低碳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常态化的引导。另外,从居民角度而言,低碳的自愿性还远远不够,隐藏在非低碳行为背后的碳能力障碍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陈红指出。

  “为此,我们在对居民能源和商品消费、出行方式选择等碳减排行为研究中,提出了‘城市居民碳能力’ 这个进阶式的系统概念。它包括了从建立低碳价值理念,掌握低碳辨识技能,能明智做出低碳选择,到采取有效低碳行动并能产生低碳影响力,这一全过程的进阶式能力集合,有碳价值观,碳辨识能力、碳选择能力、碳行动能力和碳影响能力五个能力环节。它可以为进行公众低碳行为分析提供有力的判断工具。”陈红指出。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陈红近三年来带领“城市居民能源环境行为管理与政策”课题组,对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50多个城市做过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低碳”概念有一定认知,但还远远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低碳的理解仅仅来源于政府、媒体的宣传,知道应低碳,但仅把低碳当成一种潮流和时尚,不知低碳是何物,也不明晰如何做才是低碳。

  针对记者为何将东部地区作为调查对象的疑问,陈红进一步解释,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无论是工业导致的碳排放还是居民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高不下,低碳减排势在必行。因此,如何引导东部地区城市居民建设和提升碳能力更具现实意义。

  碳能力五环节有待提升

  “从物物交换到货币流通不是一蹴而就,居民高碳生活向自主低碳生活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陈红指出,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居民碳能力分化为初始、成长、规范、集成、优化5个成熟等级,并在数量上由初始级到优化级呈现出“金字塔型”逐层递减趋势——高达71.7%的居民碳能力属于初始级水平,仅有16.3%的居民处于成长级,而处于规范级、集成级和优化级的居民远远小于10%。

  陈红进一步指出,课题组研究发现,居民碳能力是消费侧碳减排能力的关键指标,因此,居民碳能力塑造和提升成为进行低碳实践的关键。那么,这个关键该如何推进?

  “碳价值观和碳辨识能力是碳能力的认知基础,碳选择能力和碳行动能力是碳能力的行为表现,碳影响能力是碳能力的社会性延伸。从长远来看,五个环节整体提升才能促进碳能力全面发展,但同时提升并不现实。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碳辨识能力薄弱是促进碳能力发展的主要阻碍,提高碳辨识能力整体水平是促进碳能力发展的当务之急。”陈红指出,尽管价值观塑造策略实施难度大、耗时长、成本高,但是它最能触及碳能力本质,是碳能力建设的核心策略。政府应以身作则,引导企业、居民共同参与低碳生活。

  对碳选择能力和碳行动能力,可在消费侧完善对低碳产品的补贴政策,不断培养城市居民低碳选择习惯;在供给侧通过完善低碳产品获得渠道便捷性,使城市居民更容易接触到低碳产品,例如提高能源效率、开发优质的低碳产品、建造功能完备的低碳建筑等。碳影响能力培育可以从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等层面挖掘碳能力领袖的影响能力。

  陈红认为,单纯依靠简单宣传远远不够,居民碳能力全面塑造和提升作为消费侧碳减排的重要着力点,在后续的碳减排实践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资讯
中核集团发布“燕龙”池式低温供热堆
中国海油福建LNG新增5号储罐成功升顶(图片新闻)
国产LNG价格“疯涨”
消费侧碳减排发力点在居民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