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月中亚天然气管道向华输气逾321亿方
本报讯 新疆霍尔果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外称,截至10月底,中亚天然气管道向国内输气321.05亿标方,同比增长13.33%,为快速增长的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经新疆霍尔果斯入境。入境后AB双线与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相连,C线与国内的西气东输三线相连,可保证沿线4亿人口的生活燃料供应,最远可至香港。
据悉,中亚天然气管道向中国输气以来,已稳定安全运行近8年。为保障进口天然气的质量安全,霍尔果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采取通关便利化措施,在制定专门作业程序、日常监管、定期申报、查验放行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检验监管模式,确保优质能源顺利进入中国。
霍尔果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于瑞成表示,该局对天然气采取先检后报的绿色通道模式,并通过远程电子监管系统,对天然气实施现场监管,提高通关效率。
2009年12月,中国、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元首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共同转动通气阀门正式开始输气,至2017年10月31日,霍尔果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累计检验完成进口中亚天然气1966亿标方。
(朱景朝 李明)
海上埕北老油田技改
提高日产四成
本报讯 日前,我国第一个对外合作油田——中海油埕北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000万吨。该油田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海上油田,整体设备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完成一年来“重振雄风”,投产的两口调整井初期日产均超100立方米,其中一口井日产更是突破300立方米,是诸多老井单日产能的10倍。目前,全油田日产比过去提高了约40%。
埕北油田于1985年投产,作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性质开发的海上油田,它是第一座按国际技术规范、标准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海上油田,1985年建成的埕北油田内部海管,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条海底输油管道,整整应用了31年。大规模技术更新、体制改革和人员培训使海洋石油开发实力大增,科学化管理使油田跃上新台阶,将中海油的国际化至少提前三到四年,对促进海洋石油产业加快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建立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都起到了率先开拓、承前启后的作用。
2016年,31岁高龄的埕北油田,用152天完成了全球海上油田改造史上的罕见工程——埕北油田设备设施整体升级改造项目。这个中国海上最老油田,迎来了它的“第二春”,产量数字再次上扬。渤海石油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未来还有15口调整井有待实施,届时埕北油田产量将达到新的高峰。经过不断挖潜研究,预计该油田标定采收率将提高一倍以上。由此,埕北油田将再次成为中海油的先行者,伴随着开发进入后期,许多油气田也将以此为样板进行改造。埕北油田的升级改造,将是日后一本鲜活教材,可为今后中海油大规模平台改造升级工程提供宝贵经验。
(海文)
前十月LNG接收站
占市场供应量近五成
本报讯 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十月底,国内LNG接收站槽车出货量达690万吨,预计今年接收站的LNG市场销售量将达862万吨,占比45%,提升5个百分点。
据了解,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LNG需求量大幅提升,同时接收站进口气对周边区域市场占有率上升。今年LNG接收站槽批量均呈现增长,中海油天津、宁波接收站LNG销售量增长最明显。中海油宁波、天津、中石化青岛接收站超越广东地区LNG接收站位居接收站LNG销售量前三位。受益于京津冀鲁区域“煤改气”带动,接收站所在区域市场LNG需求量大幅提升。预计宁波、天津、青岛接收站LNG年度销售量将达到118万吨、109万吨、106万吨。
广东、福建市场由于新投产中海油粤东接收站,原接收站LNG销量增幅有限,珠海金湾、福建莆田、东莞九丰LNG销售量在60万吨以上。江浙市场新投产启东接收站,但由于区域内需求量较大,进口气补充国产气减少的流入量,宁波、如东、启东接收站出货量良好。
(郑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