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科技创新引领重型装备转型升级

——专访中国一重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

■本报记者 李灿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10月30日   第 20 版)

  编者按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阶段,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启动期。作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重”)是我国能源重型装备技术发展的引领者。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中国一重有着怎样的开拓经验?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又是如何引领行业发展?带着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

  

  创新升级“七大”业务

  中国能源报:中国一重主要涵盖哪些产业领域?

  刘明忠:中国一重是有着60多年历史的中央管理、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作为共和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长子,及我国重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肩负着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主要为我国电力、能源、汽车、矿山、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及国防军工提供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

  中国一重的产业领域,涵盖专项装备、核电装备、石化装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目前正积极寻求在农业机械、环保装备、金融板块等产业领域拓展深化。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核岛装备的领导者,国际先进的核岛设备供应商和服务商,当今世界炼油用加氢反应器的最大供货商,冶金企业全流程设备供应商。

  中国能源报: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中国一重做了哪些工作?

  刘明忠: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须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对此,中国一重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从供给侧发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战略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等方式,快速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坚持战略引领。企业战略是决定企业发展和转型方向的关键性因素。为此,我们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趋势、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十三五”发展的具体要求、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共同的发展思想和理念等,组织编制了“133378”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将追求“一个”愿景,抢占“三个”制高点,实现“三个”增长,推动“三个”转变,发展“七大”板块,采取“八项”措施。其中,优先发展专项装备、核电装备、石化装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七大”业务板块,成为走出一条战略引领发展之路的核心。

  坚持创新驱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我们紧紧围绕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完善“四位一体”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整合、优化各科研单位资源优势,确保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促进新产品加快开发。如今年8月,连续出产全球首台“华龙一号”福清5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及主泵泵壳,促进我国核电装备国产化制造能力实现新跨越,制造技术实现新突破。

  坚持开放合作。中国一重的转型和发展决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积极寻求开放合作。2016年以来,我们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原则,在打好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持久战、深化地企合作的基础上,强化央企之间的战略合作,在高端产品、环保产品及传统产品升级改造等方面积极展开合作。先后与中核建设、中国节能、鞍钢等近10家央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转型升级。

  中国能源报:转型升级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刘明忠:通过一系列措施,中国一重现已由单纯设备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产品和产业结构更加切合企业能力和发展方向,企业效益持续向好。十九大召开前夕,圆满完成了2017年前三季度的阶段性目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7.59%,利润总额同比增利21.23亿元,新增订货同比增长74.88%,回款同比增长87.99%。尤其是优势产业领域能力得到充分释放,成功制造出全球首台“华龙一号”福清5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国内首台CAP1400 反应堆压力容器,国内首台电力驱动盾构机,国内首台最大吨位的25000KN机械伺服压力机,及首台环保产品卧式辊磨机等一批重大关键核心设备,带动我国重型机械制造水平的整体提升。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一重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手段,以满足国家需要和用户需求为目的,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认真梳理优化产业链、全面提升价值链、重点抓好创新链三个链条,在振兴实体经济中当好排头兵。

  技术创新助力迈向产业链高端

  中国能源报:近年来,中国一重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为使企业从制造商变成全面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中国一重有哪些技术创新保障?

  刘明忠: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中国一重坚持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之基和市场致胜之道,建立了国家重型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装备材料研究所、国家级理化检验中心和大连工程技术公司等创新机构。同时,整合优势资源,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建立了国家重型锻压装备与工艺创新能力平台;制定了首席技术专家和首席技师等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金属材料、冷热加工工艺、焊接、无损检测等高端人才;攻克了一批制约我国能源、冶金、国防等领域大型铸锻件关键制造技术瓶颈难题,有力推动了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5年来,累计获得科技进步奖2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获得了1个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个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此同时,中国一重以创新求生存、促发展,坚持抢占以满足国家需要、市场需求、技术领先等各方需求为目标的产品技术制高点,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为代表的制造技术制高点,努力实现科技水平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形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供应链创新的新格局。

  通过开展“七大”板块技术攻关,不断探索科研方法创新,强化“四位一体”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国一重还实现了一批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装备国产化。其中包括,以民用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和核岛成套锻件为代表的核电产品,以大型热壁加氢反应器、煤液化反应器为代表的石化重型容器产品,以冶金轧辊、大型火电、水电机组配套件为代表大型铸锻件产品,以冶金机械、矿山机械、锻压机械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等。它们均形成了自有、成熟、完整、可靠的技术体系,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并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世界一流高端装备综合性企业阔步迈进。

  中国能源报:科技创新,人才先行,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一重有哪些举措?

  刘明忠: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近年来,中国一重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人才配置,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一是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优秀的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政工人才。二是围绕市场调研、项目决策、技术开发等各个环节,建立起适合创新要求的人才队伍。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首席专家和首席技师等举措,推进技术服务和转让市场化、契约化,初步实现用科研成果收益兑现薪酬,进一步激发研发单位和研发人员活力。

  同时,不断加强现有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造就专业技术骨干及高端研发人才。现已与燕山大学联合举办大型铸锻件关键技术人才培养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训班,制定关键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擅长创新、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研发人才。

  助力重型装备产业发展

  中国能源报:您怎么看重型装备产业发展趋势?中国一重是如何规划的?

  刘明忠:“十三五”是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时期、“中国制造2025”的启动期,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技领先将继续成为实现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

  根据重型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2017年重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将达11500亿元,行业实现利润600亿元。到2020年,重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达14500亿元,行业实现利润1000亿元。“十三五”期间,行业营业收入、利润增长率分别为5.7%和5.8%。

  中国一重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一个“目标”,顺应党和国家、社会公众和职工的三个“期待”,发挥战略引领和创新驱动两个“作用”,坚持与行业、国内、国外优秀企业三个“对标”,坚决打好脱困振兴、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三大“攻坚战”,力争用三年时间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国际行业先进水平,用四年时间成为国内行业领导者,努力把中国一重打造成为国际核岛装备的领导者、世界炼油用加氢反应器的最大供货商、东北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产业的供应商。

资讯
科技创新引领重型装备转型升级
做最具创新和持续发展的领跑者(第五届中国能源装备优秀人物/企业/产品巡礼专题(二))
东方电气首台氢燃料电池动力城市客车下线(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