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十三五”地浸采铀占天然铀产能9成以上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10月16日   第 12 版)

  本报讯  记者朱学蕊  通讯员赵琦报道: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委托,由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承办的“地浸采铀良好实践、安全与监管国际研讨会”10月9日在北京开幕,为期5天的会议旨在帮助参会成员国了解目前地浸采铀中全周期管理、技术、安全、规章及地下水保护和修复等情况,进一步获取天然铀生产发展的机遇,并在地浸采铀领域为世界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中国铀矿冶经过60年发展,已建立起完整的天然铀生产技术体系和合理工业布局,形成常规采冶、堆浸和地浸工艺并存的格局,是全球天然铀生产工艺技术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尤其近20年以来,地浸采铀成为天然铀生产的主要方法,目前采用该法生产的天然铀已接近世界总产量的50%,短期内地浸采铀仍将处于主导地位。目前,中国天然铀产能布局已实现从南方硬岩到北方砂岩转移,地浸矿山产能已占天然铀总产能的70%以上。

  “地浸采铀已成为当前中国铀矿冶的主要生产工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铀业将进一步聚焦‘新模式、新标准、新形象、新效益’四新发展,加快建成一批技术工艺先进、高效开发利用、智能控制、环境友好的千吨级绿色铀矿大基地。” 中国铀业董事长杜运斌介绍,“到2020年,地浸产能将占我国天然铀产能90%以上。”

  天然铀是核电站的 “粮食”,其采冶工艺的不断升级,是保障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前提。地浸采铀改变了常规矿山的生产模式,无井巷或剥离工程,采出的是含有用组分的溶液,具有基建投资少、生产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世界采矿史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

  “从我国铀资源现状看,国内现已探明的铀资源储量可以满足现有核电需求,但难以支撑中长期核电大规模发展。国内铀资源禀赋决定了技术上不得不精雕细琢,开发多种工艺,以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不同类别、不同品质的铀资源。”中国铀业总工程师苏学斌告诉记者。

  苏学斌介绍,作为目前中国天然铀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地浸采铀技术进步巨大。“我们突破了CO2+O2原地浸出采铀技术,建成多座CO2+O2地浸矿山,资源回收率达75%以上,回收资源的最低品位达0.01%,有些甚至达到0.005%。新建CO2+O2地浸矿山具有试剂消耗少、开采成本低、浸出选择性强、地下水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副院长曾毅君告诉记者,经过40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我国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地浸铀资源评价、钻孔结构与施工工艺、井型与井距的确定、抽注系统的优化、溶浸剂迁移监控和井场自动化控制、浸出液处理工艺为主体的地浸采铀技术体系,整体上达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地浸采铀无论是技术的完整性还是多样性、适应性,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然而,我国中小型矿床数量多,资源储量集中的大中型矿偏少。矿床类型较多,铀品位偏低,矿石复杂且多种元素共伴生较为普遍。” 曾毅君介绍,“铀资源禀赋条件复杂,决定了勘查开发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铀矿采冶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技术和工艺,用最少的经济和环境成本,高效率地开采出天然铀。”

  据了解,中国铀业天然铀生产下一步已经锁定在五个方向进行重点突破,即地浸矿山二次开发、地浸结束后地下水修复、泥质砂岩铀矿开发、非常规铀资源开发和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制和应用。

  “我们正在借鉴油田开采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针对处于后期开采阶段的地浸铀矿山溶浸单元、采区和矿区,建立地浸铀矿山‘二次开发’技术,增加资源回收率,减轻矿山退役治理的负担。”苏学斌告诉记者。

  作为第三代采铀技术,CO2+O2地浸技术目前在国内外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此为基础,中国铀业已经开始思考更先进、高效和绿色的第四代采铀模式。

  苏学斌介绍,第四代采铀模式中,地浸技术将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探采一体化为主体,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联盟为依托,在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未来5-10年,基本形成新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机制,更好地提升天然铀采冶的综合效能。”

资讯
“和睦系统”出海前景广阔
“十三五”地浸采铀占天然铀产能9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