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9月18日 星期一

安徽:江水净如许 发展起宏图(绿色长江行系列报道之八)

本报记者 卢奇秀 王林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9月18日   第 19 版)

  安徽多水,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580多个。昔日,凭借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徽商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今朝,坐拥黄金水道资源,紧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安徽省蓄势腾飞。

  湖泊遍布,安徽在用水治水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抢抓机遇,安徽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同时,找准新路径、培育新动能?日前,本报记者对此展开实地探访。

  内河航道新布局

  “皖南门户、长江巨埠”,安徽省最大的外贸和集装箱中转运输港——芜湖港上,船只往来,一派繁忙。今年1—7月,这里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7838万吨,同比增长18%;外贸货物吞吐量194万吨,同比增长33.5%。

  坐拥长江岸线达193.9公里,芜湖港不仅是对接上海港、长江中下游及芜湖周边地区的“中转站”,更跻身我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成为“水运大省”安徽的重要标志。

  据了解,安徽省水运条件优越,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河流横贯省境,内河航道总里程6612.64公里,通航里程达5729.25公里,分别位居我国第七及第八位。2016年,安徽省生产用码头泊位数达1148个,泊位码头长度82437米,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17个。以长江为依托,巢湖为重心,淮河为主通道,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沿江5港为节点的内河水运体系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发掘黄金水道功能,安徽正在构建“一纵两横”的水运交通网(沙颍河-江淮运河-合裕线-芜申运河及长江、淮河)。依托引江济淮航运工程、淮河干流航道整治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干线航道建设;通过加快实施长江干流安徽段整治疏浚工程,重点提升皖江水道功能;不断加强对芜申运河、沙颍河、合裕线、水阳江等重要支流航道的升级改造。按照规划,安徽省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将在2021年达到7.2亿吨、290万标箱。

  既要合理利用,更要绿色发展。布局航运的同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也在安徽省深入落实。

  长期以来,安徽省坚持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积极落实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陆续发布了《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安徽省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工作方案》等措施。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正在加快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监管到位、全民参与”的流域水污染防控治理格局,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

  一江清水出新安

  谈及用水治水经验,不可不提安徽皖南的新安江流域治理。

  新安江发源自安徽黄山,全长359公里,约2/3干流资源隶属安徽境内,下游则是浙江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其保护意义不言而喻。

  2011年,在财政部、环保部的推进下,新安江流域成为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中央财政每年划拨3亿元,安徽、浙江各出1亿元,以水质“约法”共同设立环境补偿基金。通过支流综合治理、工业企业搬迁等多项措施,新安江首轮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达到水质考核要求,目前正处第二轮试点阶段。

  “新安江水环境治理,为我国跨省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典范,积累了宝贵经验。”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安徽已把这一做法复制到省内其他跨市流域治理中。例如,六安与合肥两市以此为参照,设立了2亿元生态补偿资金,其中安徽省财政出资1.2亿元,两地各出0.4亿元,用于皖西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安徽省绿色发展的另一重头戏,在于能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产煤大省,安徽境内含煤面积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2.9%,煤炭资源丰富。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异军突起,全省能源结构在近年得到优化。

  2016年,安徽省煤炭去产能工作成效突出,计划退出的10对煤矿全部停产或关闭,并通过国家抽查和专项检查,切实做到真关真退、不可恢复。同时,共分流安置职工25021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中央和省级专项奖补资金13.67亿元全部拔付到位。在此基础上,全省今年将继续关闭矿井4对,退出产能705万吨。

  据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几年中,煤炭去产能及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仍将是安徽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打造区域创新链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世界第一台DVD、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我国第一台窗式空调……它们有着共同的诞生地——安徽。保护不等于不要发展,以创新作为宝贵基因,2016年6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安徽省献礼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又一力作。

  统计显示,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的GDP增幅,近年均位于安徽省前三位。其中,2015年分别增长10.5%、10.3%和10.2%,以全省16.8%的面积创造了42.4%的经济总量。作为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三地串成一线,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将有利于连接四川成都、江苏苏南、长株潭等地,逐步形成完整的区域创新链,实现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中科大高新园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智慧能源创新中心等一大批科技实验中心,也将陆续在安徽开花结果。

  其中,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筹)一期工程建设项目,规划面积53.75公顷,建设规模约4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亿元。建成后,将围绕以量子信息为主导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着力突破前沿问题及核心技术,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今年内,其核心区一期工程将启动建设,并完成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专项实施方案,争取国家立项。

  此外,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安徽省已与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能源、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例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提出,将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着力把示范区建成系统推进改革创新的核心区。统计显示,示范区2016年已落实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3643个,到位资金6405亿元;在建10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379个,到位资金2239亿元。

资讯
治霾攻坚战立下“军令状”
四部委部署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关注)
安徽:江水净如许 发展起宏图(绿色长江行系列报道之八)
数说攻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