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9月18日 星期一

五年,核电走下“神坛”(记者手记)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9月18日   第 02 版)

  跑核电新闻五个月,福岛核事故发生,距今六年。

  “3·11”之前,我对核事故的印象仅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切尔诺贝利。那天之后,铺天盖地的新闻、专家解读、超市里的抢盐人潮……迅速将我卷进了一个“神秘高冷”的行业。于一个新入行的记者,这个牵系全球核电命运的新闻是跑口的起点,而对核电行业而言,这是卸下神秘的开端。

  五年,采访资源采“透”了,就往全产业链拓展;平时敢想不敢做的选题,撒开了挨着做一遍;以往听过没见过的大咖,可以约起来就聊行业;一个电站看不够,全国的核电站看个遍;穹顶像巨型锅盖、压力容器像导弹,任由大吊车装进反应堆里面;核燃料元件厂的重铀酸铵“黄饼”,摸着像玉米面;后处理中试厂的乏燃料水池,蓝汪汪地晃眼……核电的步步开放,让很多人开了眼界。

  一次事故,中国核电除了暂停反思、技术改进、安全提升和稳步重启,还深悟到一件事:产业要发展,要长远,必须过公众这一关。

  从发现原子核的巨大能量,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发电,和平利用核能伴随着人类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从欧美走向了世界。面对自然环境恶化、化石能源逐渐枯竭、新能源暂时无法担大任的挑战,核电被公认为替代化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能源。目前,全球440多座运行核反应堆发电量占全球电力供应的比例超过10%。2016年,中国核电累计发电量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56%,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6568.1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7208.66万吨、二氧化硫55.83万吨,以及氮氧化物48.60万吨。

  然而,恐核惧核非一日之寒,社会绷着一根“安全弦”。

  中国核工业发展六十年,核电从无到有三十多年,都离老百姓太远,长期的行业封闭和突如其来的邻国事故,很容易谈核色变。近年来,邻避效应凸显,与核有关的项目搁浅、相关产业发展缓慢,暴露出核电发展与公众沟通脱节,接受度成为发展“症结”。为了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核电行业、企业不断创新沟通方式,借助新型传播手段,想尽办法让核电走下“神坛”,沟通创意层出不穷,核电“小苹果”、核电教材进课堂、核电站婚纱摄影……核电慢慢接了地气。

  作为记者,用五年的时间认知核电足已,但对公众,五年的沟通仅仅是开始。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支持核电,下一个五年、十年,核电行业要坚持创新、更实更细。

中国核电:安全高效引领产业复兴
2012年—2016年投资额(亿元)
五年,核电走下“神坛”(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