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8月28日 星期一

2017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再聚共识:

天然气“主体能源”地位名副其实

本报记者 仝晓波 渠沛然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8月28日   第 01 版)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主办的“2017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日前在京召开。

  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会上强调,天然气是我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主体能源绿色低碳更替的重要基础,相对煤炭、石油较为清洁,相对风电、光伏等能源较为经济,同时还能与可再生能源形成良性互补,加之我国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基础相对较好,同时世界天然气供需形势也相对宽松,“加快推动天然气发展,应是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举措和现实选择”。与会专家也再次肯定了天然气在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大气环境治理方面的作用。

  会议期间,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7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下称“白皮书”)。

  有望成世界第一大主体能源

  白皮书指出,天然气已在世界能源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仍将扮演重要角色。“煤降气升”是各主要经济体能源结构调整的显著特征,预计在2035年前,天然气将超越煤炭,成为世界第一大主体能源。为此,多位行业专家指出,关于将天然气培育成“主体能源”的战略定位,当前虽已成业界共识,但仍存在不同声音,特别是“富煤贫油少气”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对比世界能源发展路径和转型历程,我国天然气发展“还存在观念和认识上的差距,天然气的战略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凝聚共识”。

  “当今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当中,石油约占33%,天然气约占24%,核电和新能源约占15%。相比较而言,2016年我国石油、天然气、核电和新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分别约为18.3%、6.4%和13.3%,其中差距最大的是天然气,同样发展潜力最大的也是天然气。”努尔·白克力进一步指出,中国目前约有13.7亿人口,按照2016年2100亿方天然气消费总量测算,涵盖的用气总人口约4亿多,“现在我们的天然气供应只能满足全国三分之一人口的需求,还有三分之二的市场需要开拓。”

  白皮书认为,从中国能源革命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看,加大天然气利用规模、与可再生能源形成良性互补、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是中国稳步推进主体能源更替、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天然气的战略定位,按照既定的发展规划、目标与实现路径,逐步把天然气培育成为中国的主体能源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管的指导意见》等10余份利好天然气发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发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行业发展的积极性。

  受气价持续低位、改革红利释放、政策集中配套、经济指标趋好、大气污染防治、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利好因素推动,今年上半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开始恢复两位数增长,达到15.2%。

  白皮书保守预计,2017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2303亿-234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45亿-285亿立方米,增速11.9%-13.8%,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7% 。

  天然气清洁性理应得到肯定

  在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日益紧迫的当下,天然气清洁低碳的特性成为其大发展的内生推动力。白皮书强调,天然气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选择。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李英华认为,天然气的主体能源战略定位事关各地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取暖等行动能否有效落实,“为消除公众疑虑,便于各地抓紧开展各项工作,全面澄清天然气利用的清洁性非常必要和紧迫”。

  针对有社会观点担忧的“天然气燃烧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水汽量与煤炭相比更多,反而会加速雾霾的形成”,白皮书给出释疑,认为“天然气燃烧效率高,联合循环发电效率可超过60%,工业锅炉超过90%;释放等热值能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天然气比石油少30%,比煤炭少50%,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和烟尘等颗粒物。通过低氮燃烧等技术,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可稳定控制在50毫克/立方米以下,工业锅炉可控制在150毫克/立方米以下。燃烧天然气产生的水蒸汽量不会影响气候和空气中的含湿量”。

  以北京为例,2016年全市天然气消费量160亿立方米,按燃烧1亿立方米天然气产生水蒸汽16万吨测算,每年北京天然气消费产生的水蒸汽仅相当于北京年水汽总蒸发量220亿-290亿吨的千分之一左右。

  就全国而言,“我国年消耗天然气1800亿立方米,每年产生3600亿立方米气态水,相当于2890亿千克或2.89亿立方米液态水。假设这些液态水都能形成,平摊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东南地区(估算面积360万平方公里),厚度约为0.00022mm/天。而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即大气中水汽全部液化后的含量,我国东部地区降雨平均厚度约为60mm/天,如此计算,每天因天然气产生的水汽最多只能让大气中的水含量增加约二十七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天然气因素等人为产生的水汽对雾霾天气的影响微乎其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会上说。

  此外,贺克斌通过对大唐高井电厂真实运行数据测算分析后认为,与燃煤发电相比,燃气发电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的排放,氮氧化物按单位发电量的初始排放也明显较燃煤低,采用适当减排技术(低氮燃烧、SCR等)后会更加低于燃煤排放。

  “有气用,用得起”是关键

  贺克斌进一步指出,天然气用得越多,越有助于改善环境,但关键是要“有气用,用得起”。“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天然气在治霾和减碳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从资源角度看,当前全球天然气供需整体宽松已成定局。“全球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依然很大,非常规资源将成为重要的接替资源,预计可为全球提供两百年以上的天然气利用。”李英华说。

  就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情况而言,根据国土资源部评价,我国油气资源总体丰富。“2030年前,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将会迎来一个小的春天,年产量预计可达3000到3400亿立方米。”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赵先良说。

  与会专家认为,北美页岩引领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创新,将大幅增加全球天然气可采资源的革命性变革。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全球的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215万亿立方米,而中国约占10-20万亿立方米。2016年,中国页岩气产量为79亿立方米,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的第三个页岩气产气大国。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之钧看来,中国到2020年和2030年分别实现年产页岩气300亿方和1800亿方的目标可期。

  此外,继北美页岩革命之后,快速增长的全球LNG贸易也正引发天然气供需格局的深度调整。IEA中国合作部主任涂建军指出,LNG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第二次天然气革命的催化剂。目前全球LNG资源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贸易交易量也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 LNG贸易量占全球天然气贸易总量的比例已超过40%,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半壁江山”。

  当前,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徘徊,气价整体持续下跌,无疑为国内推进天然气利用提供了良好契机。当前各方均已认识到,天然气价格已成为未来我国能否顺利推进天然气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供应角度看,“低成本战略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创新的关键。我国要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当务之急是建立多种投资主体的合作开发机制。”金之钧强调。

  同时,除需减少中间供气成本,建立合理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促进终端天然气降价外,我国还需要增强信心,通过扩大市场消化进口高价长约气和一部分高成本国产气。“只有将市场做大,才更好摊销成本,天然气价格才可以降下来。”李英华认为。

天然气“主体能源”地位名副其实
杨振武:在深度融合中担负主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