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7月24日 星期一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绿腰带、金腰带”( 绿色长江行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张子瑞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7月24日   第 19 版)

  开栏的话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 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不仅成为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立足点,提出到2030年,实现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长江经济带生态现状如何?沿线省市开展了哪些保护措施?周边企业是否真正把生态摆在了优先地位?《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一周年之际,本报派出多组记者分赴九省二市,历时2个多月展开实地探访,并于本期起推出“绿色长江行”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7月17日,国家环保部、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全面推动大保护,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对此, 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规划》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具体安排,其从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流域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更加细化、量化的目标和任务,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我国经济版图上的“绿腰带、金腰带”。沿线11省市作为实施主体,将发挥“龙头”带动、“龙腰”舞动、“龙尾”协同的合力作用,到2020年,建成“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

  环境超载,生态环保压力持续加大

  “当前,长江经济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赵英民坦言。

  《规划》指出,近二十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剧烈,沿线城镇面积增加 39.03%,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面积却在减少。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生态系统破碎化及服务功能退化等压力持续加大。

  记者了解到,由于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沿线地区发展差距明显,沿江工业也“各自为政”。能源、化工等重工业在多地集中发展,上中下游产业同构现象突出,一些污染型企业甚至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依靠土地占用、高耗水高耗能等增量扩张的发展模式,目前仍占主导地位,长江经济带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严峻。

  此外,由于重化工产业密布长江,流域内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水源地周边 5 公里范围内,各类危、重污染源生产储运集中区与主要饮用水水源交替配置,加之部分企业的取水口、排污口布局不合理,长江沿线还存在着污染物排放量大、风险隐患多等问题。

  统计显示,长江经济带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2.0倍。磷矿采选与磷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导致总磷成为长江首要超标污染因子。沿线29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中,48.4%的水源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不足。

  生态优先,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此次《规划》的出台,让难题有望得到破解。

  以用水保护为例,《规划》通过总量强度“双控”,设置了水资源利用的“天花板”。到2020 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在2922.19 亿立方米以内;到2030 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01.09 亿立方米以内。依据“以水定产”原则,在完善电力、石化等高耗水行业省级用水定额的同时,还将严控上海、南京等地的老石化基地,及岳阳化工产业园、淮北煤化工产业园的用水总量。

  赵英民告诉记者,《规划》以保护一江清水为主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强化共抓大保护的联防联控机制。不仅强调多要素综合治理,上下游差别化管理,还建立了硬约束机制,11省市被确定为《规划》实施主体,定期接受考评。

  针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不合理、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及局部地区岸线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岸线资源浪费等问题,水利部专门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利专项规划》《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长江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另有《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带建设规划》正在编制。

  记者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了解到,多项工作已逐步展开。长江委通过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全面落实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细化到水资源二级区域和地市级行政区。流域水量的统一调度管理,推进河流水量分配和水资源调度取得进展,现已落实长江流域3批、共9条江河的水量分配工作,第一批汉江等5条河流水量分配方案获批实施。长江河段利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编制、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等工作,也在有序进行着。

  适度开发,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强调“生态优先”的同时,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不代表不开发,而是要适度开发、协同发展。国家能源局下发的《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也提出,要“促进区域能源协调发展,研究长江经济带能源发展思路和重点区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那么,究竟应如何一手抓生态、一手抓发展,推动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沿江企业何以在发展中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辜胜阻向记者表示,长江经济带存在着区域发展水平参差、要素布局失衡的问题。上游云贵川渝地区产业布局层次较低、同质化严重;中游鄂湘皖赣地区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短期内难有改观;下游苏浙沪地区高端产业集聚、现代服务业集中、金融控制能力突出,但要素趋于饱和、回旋余地不足,自身对流域经济的带动优势无从发挥。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必须调整、方式亟待转变。发展重心要从单一的‘黄金水道’和‘立体交通走廊’,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元化转变。其关键在于整合规划、优化布局,实现整体效益和乘数效应;难点在于紧扣协同发展这一主线,破解区域合作难题。”辜胜阻说。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处长苏铭看来,目前应重点围绕长江水环境治理,加快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化工产业落后产能退出或从沿江地带搬迁。“正在编制的长江经济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将严格控制产能过剩领域、低效高排放及环境风险大领域的项目上马,有利于加快落后过剩产能出清。”他向记者称。

  而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表示,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规模,并培育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带。

  (本报记者苏南对本文亦有贡献)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绿腰带、金腰带”( 绿色长江行系列报道之一)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一图读懂)
长江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现场核查完成
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年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关注)
12地市市长每周向“群主”汇报整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