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

多能互补政策解读闭门会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7月17日   第 09 版)

  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处长 刘建平

  中电工程西北院副总工 杨攀峰

  阳光电源电站事业部副总裁 胡兵

  北京智中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 李凤玲

  北京智慧能源总工 杨帆

  青岛特锐德集团副总裁 周君

  电规总院能源研究所战略规划处副处长 徐东杰

  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处长 刘建平

  化解困难达成预期

  首批23个多能互补示范工程,自项目评选至今,有的项目已经开工,也有的还未推进,应该说,项目推进中遇到了一系列实际困难。近期也出台了关于多能互补的补充文件,以复函形式给青海能源局、河北发改委,形成答复性意见,并抄送给有关省发改委参照执行。

  首先是核准问题。因为每个多能互补项目有若干子项目,核准程序不一样,核准的主管层级也不一样,建议由各省牵头,组织统一协调,同时又不违背现有的规定和基本要求。

  其次关于指标问题。所谓指标就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指标,风、光指标问题。这些指标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较申报时可能会有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必须要优于原方案,且要经得起检查和报告备案。“十三五”期间,所有的新能源指标都由各省来核发,对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建议各省应该优先安排新能源指标。关于并网,如果风电、光伏已建完,可以先并网发电,待到多能互补系统优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内部循环。

  三是价格问题。在多能互补中,储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储能价格的出台需要一个过程。其他的价格问题,基本上都有现行政策,比如燃气发电价格、新能源价格,各省都有现成的,可自主安排。

  此外,为让多能互补示范工程达到预期成果,我们尽量给出一些引导,比如增量配电业务、售电业务放开等改革政策,将多能互补项目优先列入。

  多能互补意义重大,事关能源革命、能源转型、能源结构调整,实施多能互补也是在为能源革命、能源转型、新能源发展探索一条新路径。从逻辑和理论上来看,多种能源互补集成后,效益提升、成本更低、智能化和清洁化程度更高,更能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现在大家比较关心,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会否有第二批、能否得到全社会或全行业的高度认可?我个人认为,这主要取决于第一批23个示范项目是否做得好、是否被认可。

  多能互补代表能源革命的正确方向,如何让第一批示范工程更快落地,取得预期成效,不完全取决于政府主管部门,更需要各方的努力推动。多能互补是一项新事业,是一种改革创新,不但要有技术的创新,而且还有体制的创新。我希望,作为中国能源革命探出的一条新路子,多能互补的路子是成功的,有意义的。现在各方要众志成城,化解阻力、克服困难,完成目标。

           

  中电工程西北院副总工 杨攀峰

  青海树立多能互补典范

  在青洽会期间,青海连续7天168小时全部清洁能源供电,创造了多能互补的成功案例,青海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对青海全省2020年多能互补进行了研究。青海是清洁能源大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80%以上,青海多能互补主要是利用黄河上游水电站的水电群、光热电站、抽水储能等可调节清洁电源的能量存储和调节特性,在满足合理的发电经济性前提下,通过与光伏、风电互补运行,平抑其在年、月、日中长时间尺度上的电量不均衡性、解决小时尺度的调峰问题,以满足省内负荷平稳可靠供电和拟建直流平稳外送需求。

  具体方法是通过确定负荷与直流功率、水电水能资料、新能源出力特性、联络线长期交易曲线等计算条件,安排机组开停机计划,实现给定时段内的生产模拟计算,计算出由于系统调峰能力不足而造成的弃电量以及由于电力或电量不足导致的限负荷等指标,通过电源建设方案及调度控制方案不断优化调整,得出最优的多能互补方案。

  总体来说,通过对青海多能互补研究,结论是:一是2020年青海基本依靠新能源,调节电源主要依靠水电、光热、抽蓄,可满足2020年青海电网的负荷需要和青海新建直流外送电的需要。二是通过多能互补,青海光伏、风电弃电量可控制在5%以内,新能源利用率较高。三是具备经济性,调节电源是常规的电源,除光热外,未采用大的蓄电池。

  关于多能互补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多能互补项目和大电网的关系,即大系统与小系统的关系,也存在全局优化和局部优化的关系。由于牵涉到多能互补系统技术优化方案的选择路径,一些多能互补项目与大电网的关系,包括调度关系还不清晰。

  二是多能互补系统的目标和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和技术方案紧密相关,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而目前商业模式比较模糊,技术方案优化目标不明朗。

  三是目前的多能互补示范工程技术方案多是各种技术的大杂烩,示范性和推广性欠缺,不同项目需要明确其具体示范点在哪里?单个示范点不宜过多。

  四是建议针对储能、光热等调节电源出台相应的辅助服务电价政策。

      

  阳光电源电站事业部副总裁 胡兵

  使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可推广可复制

  多能互补的产生是在当前能源体制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政策背景下提出的,它使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可以有效结合,同时也为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互联网提供了很好的商业模式。

  但在多能互补示范工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压力和挑战,比如经济下行电力需求不旺、火电价格上涨、新能源成本偏高等,在这样的困难和挑战下,开展国家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可以降低综合用能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国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阳光电源从下到上,从新能源发电设备、储能设备到智慧光伏云iSolarCloud、能量管理系统,将分布式发电系统、智能微电网、需求侧管理、金融支付等互联互通,组成了能源互联网架构,构建了完整的多能互补系统。可以实现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分布式绿色能源灵活交易、提高供电可靠性、节约占地、减少停电损失、提高电能质量、提升综合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投资等多重目标。在发展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效率,因为无论是多能互补还是能源互联网,最终目的都是降低综合能源成本,最终取消国家补贴,这样才能使示范工程具有可推广性、可复制性。

  多能互补的最终能源主体还是应该以大电网为主,因为无论是冷热气负荷还是风机、水泵等设备,其基本的设备动力来源于电能,所有能源都以电能为核心。新能源发电设备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已从原来的适应电网发展到能够支撑电网,新能源发电设备本身可以进行无功调节取代无功设备,且具有虚拟同步电机的特性,对大电网进行便捷地切入切出,但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要使多能互补具有可复制性、可实施性,其中,经济性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新能源目前成本相对较高,只有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才能使其在多能互补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将多能互补真正做好。可喜的是,从目前国家每年的“领跑者”项目来看,去年乌海“领跑者”基地的中标价格已基本达到煤电上网电价水平。相信未来的几年,光伏发电也将达到煤电上网的均价水平。

  关于调峰能力,我们认为一些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可通过储能以及火电机组本身调峰能力的改造来进行。提升调峰能力的同时,弃风、弃光现象也将逐步消除,再通过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优化,相信一定会真正达到无弃风、无弃光,真正实现平价上网。当然,价格体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价格体制一方面要通过国家制定政策,另一方面需要有完善的交易市场。

      

  北京智中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 李凤玲

  多能互补盈利模式可期

  多能互补盈利模式是否可期?个人认为,是可期的。但这一结论不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是对于整体而言,多能互补盈利是可期的,因为多能互补不是一种简单的模式,而是一种新业态。同时盈利模式与商业模式相互关联,商业模式又与不同的场景需求和不同的组合方式相互关联,因此盈利能力要看综合的情况。

  多能互补的场景需求与盈利模式主要分为几种:

  一是区域能源场景需求下的综合服务模式,适用于工业园区、工厂厂区、城镇社区、商业商务区,又可细分为一体化模式(投资经营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离散集成模式(按区域分散投资经营,集中协同管理)、托管服务模式(任何投资模式均可托管给专业公司运营管理)以及分类集成模式(按业务类别投资经营,集中协同管理)。

  二是煤改电场景下的“电-热-储”模式,其核心问题是解决供热成本,利用低谷期低电价降低电供热成本,用相变储能实现能源缓存,是采用低价位交易电能供热的大用户直购电经营模式。

  三是多能互补参与大系统辅助服务,如辅助热电厂通过电蓄热调峰模式。

  四是以上各种场景下的PPP模式,在PPP模式下,企业的生命力不仅是盈利多少,还体现了企业的社会担当,而政府财政的杠杆也将更倾向于城市治理的市场化行为,城镇的污水、污泥、固废垃圾等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应纳入城市能源综合利用的视野。

  多能互补效益模式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

  首先,多能的核心是电能,集成的载体在配网,优化的关键是技术。要在电能利用、配电网的投资运营权属和创新技术应用三个要素方面把握好。其中开放配电网市场,为投资者解决好配电网权属是关键。

  其次,源-网-荷-储统筹,投资-运营-配售一体,让产业链与价值链融合,充分实现多能互补项目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的统一,这是基本原则。其中,让投资者取得能源配售特许权是关键。

  再次,协同的供求关系,灵活的价格导向和个性化的精准服务,是可期的增值服务空间。

  同时,在逐步开放的电力市场环境下,适时将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系统内的用能缺口按大用户直接参与电量供求交易,将会获得更大的利益空间。最后,还将带来低碳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系统安全稳定、改善用户体验、降低用能成本等多方面的间接效益。

  在多能互补推动过程中,还需注意,开放增量配电网配电市场、结合项目应用兑现储能补贴、解决好规模效益问题等。

         

  北京智慧能源总工 杨帆

  综合能源公司是企业未来转型方向

  多能互补开展过程中,既有发改委、能源局、地方政府和投资主体对成立区域能源公司的支持,也有地方电网公司、燃气公司、热力公司、能源公司等的质疑,但无论如何,未来多能互补工程最佳的实施主体将囊括上述企业。

  多能互补的突破主要是打破供电、供暖、供气的地方垄断,给区域用户、需求侧带来更大效益,虽然它只是某个区域的综合能源公司,但是集多种能源生命周期管理运营于一体,是一种新形态的持有能源资产的售电、售热公司,因而,首批多能互补示范工程最终一定是多方合作共赢的结果。

  而对于很多人关心的项目验收标准,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要建成一个并网区域能源网,由区域能源中心统一调度,二是要向区域内部用户直供电和供热,余电可以向区域外部用户供应,三是可再生能源要以本地消纳为主,尽量百分之百消纳掉,四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性。

  多能互补工程的技术方案核心,首先是分布式能源站技术方案,要充分考虑生产效率,供热、供电联合调峰等要素,选择最合适的机组配置。其次是区域能源网控制系统,前期负荷较少时构成一个虚拟电厂并网向外部售电为主,后期负荷足够时,形成区域能源网向内部直供电为主。最后是储能的技术方案,多能互补工程中的储能主要作用是调峰调频,增强区域电网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

  综合能源公司是未来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燃气企业、能源设备商、节能服务公司、系统集成商以及一些设计院转型的方向。其主要收益来自电源、配网和大用户,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智慧能源技术、稳定资金来源以及资源关联企业的融合。因而,综合能源公司的最佳构成是主体运营的企业控股和关联企业、政府的参股。

  多能互补项目中的风险主要有六类:政策风险,需要地方政府保障其权益;资金风险,投资、融资渠道要稳定;用户风险,良好的服务和较低的收费是降低用户风险的有效方式;合作风险,需要合作方利益共享;安全风险,必须做好技术和质量控制;竞争风险,要持续改进、降低管理运营成本。

  从国家对多能互补项目的支持角度而言。首先希望项目能够享受国家示范项目的优先政策,比如增量配网和储能等项目。其次为保障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的经济性,应组织专家团队提出通用的解决方案。一个建议是,各省给多能互补中的燃机气电上网价,由脱硫电价和补贴电价构成(这也是目前各省通用的做法)。但多能互补示范工程中,燃机除供电外,还要供暖、为区域进行调峰,还面临区域内大用户电价较低等客观存在的难题,因此希望在后期,允许燃机电站在直供电的时候,仍然享受气电上网价中的补贴电价。再次,要做好与电网公司、燃气公司的总体协调工作,保证示范工程能够得到多方支持。最后,以新建园区为实施对象,以发展低碳清洁能源、需求侧节能节费为目标,在全国推广复制,鼓励电网公司、燃气公司、新能源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等结合实际适度创新、参与到多能互补工程中。

  示范目的是推广,目前看多能互补模式是可行的,国内存在大量有一定能源资源、负荷基础的新园区愿意做多能互补,因此可由各省自行选择一批技术经济、商务模式合理可靠的园区进行多能互补的省内试点,真正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青岛特锐德集团副总裁 周君

  V2X与多能有机融合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V2X中,V是电动汽车,X是指很多事物,V2X有无穷的想象空间。目前,我们已看到电动汽车的技术优势以及资源优势,未来,燃油发电机、燃油电动机、燃油系统等将会被现在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替代,电动汽车将成为继手机之后的第二个移动终端,尤其是无人驾驶的出现和未来电池技术革命之后,人会瞬间从汽车驾驶中解放出来,故而电动汽车将成为一个移动终端、数据终端。

  电动汽车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交通角色依然存在,但也应该看到其第二重身份:与能源交互的身份。电动汽车具备电源和负荷的双重特性,既可以与大电网形成互动,又可以与很多载体相关——建筑、家庭等。目前我们尝试将电动汽车的能量释放,参与到交流负荷中,且从理论和实验结果来看,这完全是可能的。

  汽车与信息又有怎样的关联?如将汽车作为移动信息互联终端,电动汽车将是最大的工业大数据入口,通过大数据和云平台,可以做到离线和实时计算服务,对充电网数据、车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建立专业的分析模型,提供精细化管理和精准运营服务。现在社会上有大量充电设施闲置甚至浪费,可通过大数据的有效分析,尝试改进上述现象,这样也可以把电动汽车和千家万户进行有效衔接。

  V2X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出多能系统中的需求变化,甚至可以通过大数据来预测未来的电量。也可以通过对电动汽车行为数据的分析,预测出可能释放的能量,包括参与调峰和负荷调配的能力等。此外,还可以进行实际策略的规划,包括光伏、储能问题以及对负荷的预测,这就可以有效管控电动汽车的储能,把用能控制在最优。上述都是信息化的巨大作用。

  在具体运行策略方面,首先通过对用能策略和节能性分析,对能量进行分配和使用,做到成本和价格最优。其次参与电网的协同调度,提供需求侧响应,为电网提供调峰服务。再次临时负荷增容,在供电条件不足时,利用储能电池和电动汽车提供临时增容的负荷需求。

  我们认为,电动汽车和多能融合将是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效载体,汽车充电网是未来电动汽车实施充、放电的有效载体,电池和电子技术的升级,使汽车移动式储能成为现实,电动汽车将成为运载人力、能源和信息的综合体。

          

  电规总院能源研究所战略规划处副处长 徐东杰

  技术设备助推多能互补前行

  多能互补并非全新的概念,热电联产、冷热电多联供、风火打捆等都可以称为多能互补,那么为什么再次成为热点?主要是由于能源系统的发展面临着困难:首先是各自为政,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也不利于降本增效;其次是转换和输送环节过多,能源的利用效率偏低;再次是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日益突出,原来是弃风弃光,现在又提弃水弃核,甚至弃火电;第四是新技术的应用缺乏动力。

  多能互补的要素主要有:一是按需定制,要强调匹配,存量优先。二是因地制宜,主要是项目构造需符合自身实际。三是要经济合理,在利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探索新模式。四是智能友好,在能源需求方面既要满足个性需求,又要满足整体要求。

  多能互补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创新。

  技术创新——多能互补涵盖的品种很多,且发展空间很大,可细分为生产技术、转换存储技术、传输技术、消费技术和综合管控技术。

  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能源供应,打破各个能源品种、各个阶段的壁垒;市场营造,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交易体系的增多;政策扶持,包括市场培育、充分竞争、准入和退出及投融资等。

  模式创新——一是个性化服务,包括节能和增效等;二是租赁和盘活存量市场,化解过剩产能,提高资产利用率;三是综合能源供应,融合能源系统中生产和消费的边界;四是大数据分析,未来数据为王,谁掌握了数据,就把握了市场,就占得了先机,并通过数据分析使信息增值。

  多能互补发展,技术是重要支撑,具体来看:

  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通过打通数据壁垒,促进资源整合,提升时效性和准确性,拓展业务服务和强化监管。在能源领域,通过大数据,可对个人、企业的用能习惯、用能特点进行分析。

  储能技术——包括储电技术、储热技术、蓄冷等,储能的应用场景很多,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如何把储能做好,推进难度依然很大。

  能源消费技术——目前储能领域进展最成功的是电动汽车,而电动汽车的发展也推进了电池储能发展。通过互动技术,储能可成为未来能源的生产者,削峰填谷,平抑负荷,对能源系统既是冲击又是机遇。

  综合管控技术——对智能综合能源供应而言,既包含传统的供电、供气、供热,又包含了公共交通、供水,协同技术、协同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技术发展来进一步推动多能互补发展。

多能互补政策解读闭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