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

莫忽视管网信息“最后一公里”

渠沛然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6月12日   第 14 版)

  日前,跨省天然气干线收入、成本信息公开,成为我国2016年确定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新办法以来的又一重大进展,也为落实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管网第三方公平开放”奠定了基础。

  信息共享后,管道是否“拥堵”,以及运输能力、品质要求、空闲时间等就不能再成为“三桶油”推辞的理由。而基于优化资源使用效率的初衷,管道“有空”,就有更多机会“借”给油品质量满足运输标准的其他企业使用自家油气运输管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三桶油”的市场地位,实际上也加强了国家对于“三桶油”的监管。

  目前来看,在“三桶油”内部,整体性优化调整管输流向已经能够实现,但在“三桶油”之间乃至全国间的统一优化配置还无从谈起。也就是说,省级管网和城市燃气管网信息公开共享不够透明,价格体制并未完全理顺、油气管网改革涉及较少。

  若把“三桶油”手中拥有的管网和省级管网、城市燃气公司比喻成“上中下游”,那么“中下游”才是应当重点监管和改革的领域。目前不仅需要“三桶油”公开信息,各省市的油气管网配套改革办法也应尽快出台,辅助油气产业链整体改革。省级管网和城市燃气管网信息共享的“最后一公里”亟需重视。

  “最后一公里”看似很短,但走起来却很难。只有“三桶油”和省市天然气管网之间信息互联互通,才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管网系统。

  若要形成这一张网,就要对现有管网进行改革。信息公开,是运销分离和管网独立的“前奏”和基础,有助于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

  国内的管道天然气价格主要由进气成本、输配成本(管输费、储气费、配气费)、税金、利润构成。长期以来,全国并没有统一的城市燃气成本监审制度,不利于天然气价格的定价规范。比如,各地纳入配气成本的人员薪酬计量、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残值率、供销差等项都存在较大差异。除了资源价格本身外,这种计算差异,也导致了各地的天然气价格不同。

  我们不妨来看看欧盟在三次天然气改革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方面,为鼓励管网建设,欧盟设定了管输企业的合理资本回报率。根据各燃气企业报送的输配气量,就可以核算出骨干网和支线网的配气费用。另一方面,灵活调整燃气输配价格。欧盟要求输配气价格每四年制定一次,根据运营支出、资本成本和输配气量核算。每两年微调一次,根据物价水平、燃气管网输配的技术经济效率、全社会收入均等原则进行调整。

  由此来看,打通省市管网信息共享的“最后一公里”,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国天然气价格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段管理,天然气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法规,政出多门,无法可依,监管缺位与越位并存,效率不高,产业链条价格传导不顺,导致价格扭曲和发展不协调。

  打通省市管网信息“最后一公里”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管道利用率。干线“高速路”的共享和畅通离不开省市燃气管网这一支线“道路”的疏导和无缝衔接。

  打通省市管网信息共享“最后一公里”,有助于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强省际、城际管网的互联互通和统一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公平竞争,为天然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普及应用创造条件。

  管网互联互通,让经营者对各省市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并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将企业连接到一起。资源集中的地区和企业以及管网未覆盖的区域,都需要这样的公开调度平台和管网调度中心在现阶段进行统筹和管理。

  省市管网信息公开,是今后天然气管网改革、第三方准入的基石,信息共享不仅需要自上而下推进,更需要自下而上的促进。

莫忽视管网信息“最后一公里”
资讯
关注
上期所公布第二批能源中心会员名单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文23储气库新井钻井超万米(图片新闻)
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厂升级项目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