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5月15日 星期一

中国石化:为“一带一路”“加油”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5月15日   第 13 版)

  “一带一路”建设为区域及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正能量,油气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领域。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实践者,中国石化与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合作项目,与合作国共谋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领域的一抹亮色。

  ——编者

  

  “SINOPEC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Mr. Wang,给您看看我家的新房子照片。”哈立德一看到我休假返回营地,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给我看他的新房子照片。

  哈立德是中国石化(Sinopec)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沙特S62A勘探项目测量班组的一名优秀测量员,来自巴基斯坦,是中方测量人员的管理助手。

  他在回国休假期间,把新房子装修完毕,“算上购买土地、建筑装修和人工成本等费用,约合人民币80万元,在巴基斯坦算是中上等水平了。”哈利德说,而这些钱全部来自他在中国石化工作十多年间的收入。

  自2004年开始,哈立德离开家乡就来到沙特,跟随中国石化物探队伍从事物探测量工作。之前,他一直在巴基斯坦工作,先后在多家建筑公司和物探队伍中工作过。来到中国石化沙物探项目后,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流利的英语和阿拉伯语,获得公司重视,并直接与中国石化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成为中石化境外一名签约的正式外籍员工,享受与中方员工同样的休假福利等待遇,不仅让其他外籍队员十分羡慕,也让哈立德十分自豪和骄傲。

  “我真的很幸运,能够在全球综合实力雄厚的中国石化海外物探队伍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得到尊重和重视,薪酬收入也不错,我很满意,衷心感谢SINOPEC接纳和信任我,我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这一切。”哈立德说。

  哈立德告诉我,他知道目前在巴基斯坦,有一支来自中国石化的物探队伍正在进行海上勘探项目作业,是在为巴基斯坦的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巴基斯坦人民十分感激。

  他从巴基斯坦电视新闻中得知,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希望沿线国家都能够从中受益。中巴双方也正在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这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自从我跟随SINOPEC工作以来,我的家庭幸福指数不断提升,SINOPEC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的家庭经济状况,我十分知足,也十分感恩。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国、感恩中国。”哈立德说。

  哈利德坚定地说,“我愿意一直跟随SINOPEC工作下去,队伍施工在哪里,我就跟随到哪里,SINOPEC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不仅仅是哈立德有了这样的感受,其他在中国石化沙特勘探项目工作的外籍员工,也都看到了巨大商机。孟加拉国籍测量队员杰巴斯,跟随我方工作四年回国了,他表示将不再外出打工了,想要利用这几的打工所得在家乡开一家超市,相信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生意定会不错。印度籍司机萨利姆在勘探营地摆出了一个小百货摊位,生意十分兴隆,有了这个经验,他打算回国后开一家手机商店,他说中国品牌手机在印度卖得很火。

  “我们的生活将变得越来越美好。”这是外籍队员共同的心声。(王海坡)

  打造炼化技术新名片

  作为中国第一大炼化企业,炼化技术无疑是中国石化的强项,如今已在中亚和中东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承揽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油厂芳烃项目和石油深加工等项目,并以联合体方式参与科威特阿祖尔炼油厂项目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化首个海外炼化项目——中沙延布炼厂已成为中国炼化技术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2016年1月20日,习近平主席与沙特国王萨勒曼共同出席中沙延布炼厂投产启动仪式。延布炼厂是中国石化首个海外炼化项目,也是中国在沙特最大的投资项目。该厂设计加工能力达到40万桶原油/日(约合2000万吨/年),拥有世界领先的炼化设施,HSE标准和生产运行管理标准均达世界先进水平,生产的汽柴油质量可满足美国标准和欧五标准。

  据悉,中国石化目前已经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炼油厂全流程系列技术,具备利用自主技术建设单系列千万吨级炼油厂的能力。不仅如此,中国石化还拥有强大的炼化企业运营管理能力。中国石化是世界第二大炼油商和世界第二大乙烯生产商,在国内运营管理着30多家炼油企业,其中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3个;30多家化工企业,其中百万吨级乙烯基地8个,拥有丰富的炼油化工企业管理经验和专业的炼化管理人才和操作工人。

  中国石化科技部主任谢在库说,衡量一个国家的炼化产业是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来看,即炼化技术指标是否先进,炼化技术的专利技术水平,炼化生产的长周期运行水平,炼化制造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衡量,如今中国石化的炼油化工产业链技术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炼化装置都比较旧,技术与我们相比相对落后,就此而言,我国先进的炼油化工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转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谢在库说:“经过3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石化炼油化工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我们的炼化技术、装备和工程施工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加快走出去,用我们先进的炼化制造技术促进这些国家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吴莉)

  全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中国石化已与“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都有合作项目,截至2016年底,已在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和炼化工程服务、原油、设备材料及石化产品贸易等领域大力开展互利合作,近五年累计合作投资金额近千亿美元。中国石化已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最重要的中国合作企业之一。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自2001年以来,中国石化先后与11个“一带一路”国家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合作,截至2016年底,拥有或参与项目18个,主要位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伊朗、叙利亚、沙特、也门、埃及、蒙古等国家。截至2016年底,累计投资203.11亿美元,累计获得权益油产量9831.6万吨。

  在石油工程服务领域,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化向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石油工程服务,业务涵盖钻井、测井、物探、地面工程等,并带动了设备及材料出口。2011-2016年累计签订工程技术服务合同745个,合同额109.8亿美元,累计完成合同额78.6亿美元。

  在炼化工程服务领域,2011-2016年,中国石化与10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新签国际业务合同72个,合同金额95.27亿美元,累计完成合同额73.49亿美元。项目涵盖伊朗、沙特、哈萨克斯坦、阿联酋、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石化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在石油等国际贸易领域的合作。2011-2016年,累计从15个合作国家进口原油11亿吨;累计向64个合作国家出口化工产品35.3亿美元,累计从18个合作国家进口化工产品102.27亿美元;累计向合作国家出口设备材料2.6亿美元,累计进口设备材料9163万美元。

  在炼化仓储项目方面,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化在“一带一路”的5个国家投资了6个炼化仓储项目,累计投资约52亿美元。

  此外,中国石化始终遵照“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在业务所在国进行生产运营的同时,大力回报当地社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致力于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五年向“一带一路”国家贡献税费超130亿美元同时,每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

  近日,中国石化又提出“4322”构想助力“一带一路”发展的新思路。公司董事长王玉普说,“4322”合作构想,即“打造4大业务链条,构建3大战略合作区,做强2大贸易平台,打造2个创新中心”,旨在促进全方位产业合作升级,利长远、惠民众,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共赢模式。

  王玉普说,“四大业务”是指油气、炼化、工程服务、国际贸易四大业务链条。三大战略区即“做大”中亚各国-俄罗斯-东欧战略合作区、“提升”中东(西亚)-北非战略合作区、“拓展”东南亚-南亚战略合作区,配合沿线国家能源战略调整,实现共赢发展。并将借助传统进出口贸易平台和易派客“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平台”两个贸易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原油、成品油、化工产品、装备材料进出口贸易的多方位、多层次合作,提升各类资源的综合统筹能力,实现互利共赢。打造北美和中东两个创新中心,形成管理和研发水平与国际接轨的海外科技孵化基地,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高端化发展优势。(吴莉)

  波斯湾畔的“中国标杆”

  “当初中国石化前来竞标时,从未和中国工程队打过交道,科威特石油公司(KOC)有些犹豫。”KOC副总裁艾哈迈德说,“后来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工程公司科威特分公司用事实证明,中国团队不仅在项目报价上有优势,质量上有保障,而且能以西方公司没有的执行力,高效安全地实现双方目标。”

  2008年白手起家进入科威特市场,如今成为KOC最大的钻井承包商,国际石油工程公司科威特分公司在实现中科产业共赢的同时,为中国输出高端石油设备、提升国际影响力做出贡献。目前,国工科威特分公司的钻机数量占KOC雇用钻机的四成,已经是科方最信任的钻井承包商。

  “红军”优质高效服务带来

  “中国加速度”

  波斯湾畔,科威特国土面积与北京市相当,拥有全球10%的石油储量,是名副其实的石油开发竞技场。

  “2008年,我们刚进入科威特时,科威特已经有很多外资石油工程公司,科方对我们爱搭不理,觉得中国人干不了这个活儿。”国工科威特分公司总经理张从邦回忆,当时为了与KOC高层见面沟通,在对方办公楼里经常一等就是一天。

  2009年4月国工科威特分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拿下15部钻机工作量,签署8.6亿美元钻井合同,初步形成规模市场。其中,40526号合同总额4亿美元,为当时中国石化海外最大单笔钻井合同。

  2014年,国工科威特分公司凭借商务报价与第二名仅相差0.32%的优势,在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中拿到44部钻机工作量,签署11.5亿美元钻井合同,创中国石化海外钻井最大年度新签纪录,一跃成为KOC最大钻井承包商。

  自2009年第一个合同签订以来,国工科威特分公司严格执行业主要求,生产日费率达到99.88%极限水平,在KOC所有承包商中排名第一;搬家速度连续5年提高,远超KOC其他钻井承包商,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截至今年3月底,国工科威特分公司累计新签合同额30.11亿美元,累计实现产值80.24亿元,累计向国内回流资金35亿元。

  “我们的队伍穿着红色的工服,还有军队一样严明的纪律,给科方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KOC的高管把我们的队伍称为‘红军’。” 张从邦自豪地说。

  石化“红军”凭借优质高效的服务,为KOC原油上产提供了“中国加速度”。截至目前,钻机启动累计提前5423个钻机日,相当于为KOC额外作业100多口生产井,增产原油20万桶/天,至2016年底,累计完成钻井737口,修井2742口,平均每口井比KOC设计的建井周期提前3-5天,为KOC额外作业200口生产井,相当于增产原油30万桶/天。

  工程服务承载“中国制造”

  扬帆出海

  一直以来,海湾国家青睐欧美制造石油装备,对中国产设备认可度不高。石油工程公司进入中东市场以来,一直积极推动国产设备准入,但在顶驱、封井器等关键设备市场准入方面没有太大进展。这些欧美制造的关键设备,供货期长,价格昂贵,成为制约石油工程公司钻井设备配套和海外发展的瓶颈。

  国工科威特分公司打开科威特市场,不仅促进了两国产业互补,也拉动了国内高端制造业发展,带动中国石油装备走向世界。在该公司的示范效应带动下,国产装备纷纷走进科威特其他钻井承包商的采购订单。

  初入科威特市场,张从邦努力说服KOC考察走访上海、大庆等多家设备制造工厂,以试用名义引入封井器等中国设备,并最终得到科方认可。

  “现在不仅我们在用国产设备,而且当地其他钻井承包商也开始使用中国设备。” 张从邦介绍,国工科威特分公司在科威特市场引入国产装备超过40亿元,设备配套国产化接近100%,对处在市场“寒冬期”的石油装备企业无疑是雪中送炭。

  国工科威特分公司还引进国内先进的丛式井钻井技术,帮助KOC加快油田勘探开发速度。2012年,SP-186钻井队承钻科威特第一批丛式井,为KOC开辟了节约钻井生产成本的新途径。目前,KOC 的6部丛式井钻机均由中国石化提供。国工科威特分公司施工队伍多次创下作业区块机械钻速纪录,整体提升KOC油区的作业水准,进一步加快科威特油田勘探开发速度。

  (苏小茜 李玉磊)

中国石化:为“一带一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