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处于主动战略转移,还是处于“三北”地区弃风限电现实所迫,“十三五”期间,推进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低风速风电开发已成为行业不可扭转的现实。
可以说,低风速是中国风电行业独创的概念,在国际上也鲜有先例可循,但正是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近几年来,中国风电行业在低风速风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引领了该领域的全球技术创新。具备开发经济性的低风速区域从6.5米/秒下探到5米/秒以下,并且还在向更低风速下探;整机制造商推出一系列为低风速风区量身定做的低风速甚至是超低风速风机;高塔筒长叶片技术被广泛应用;甚至连一向高高在上的跨国巨头们这一次也俯下身,跟随中国风电行业的步伐,适时推出适应中国低风速市场的技术和产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样的资源就能催生什么样的产业。从国际实践来看,风电开发也本是资源导向型行业。比如,欧洲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很少建设类似于中国“三北”地区的大型风电基地,而多是分散式风电项目;英国作为岛国,海上风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因此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能源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其资源富集地和市场消费地是分离的,这与我国的能源禀赋以及电源和负荷的逆向分布有关。这也就给了中国风电行业一个理由,既然资源富集地发展受限,那就到更接近负荷和市场的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发展。低风速风电开发因此在很多人眼里,成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成功典范。
在低风速风电开发的热潮中,不仅开发企业有如过江之鲫,整机制造商也纷纷瞄准这一市场,竞相推出低风速甚至是超低风速风机,设计单位乐于捧出某某低风速风场的成功设计方案。热闹的市场背后,必须看到的是,低风速地区不同于“三北”地区,不仅在于其风速低,还在于其地形的复杂性,环境的迥异性,这就要求其开发设计、风场选址、风机选型、机组排布都要有个性化的方案,这势必造成隐性成本增加。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开采地形简单风速高的风电富矿,成本少、技术门槛低、风险小;开采作为贫矿的低风速风电,则是成本增加、技术门槛高、风险大。因此,需要企业抱着审慎的态度,秉持科学的精神,避免急功近利,一拥而上,更不能随意任性而为。
况且,风电场的设计寿命通常是20年。目前,我们没有一座低风速风电场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高塔筒长叶片技术对机组寿命是否有影响?复杂地形风场运维还将面临哪些挑战?种种疑问和顾虑尚需实践检验,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很难说,是技术催生了市场多一点,还是市场需求倒逼了技术进步多一点。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不是万能的,我们在低风速开发的探索征程中,只是刚刚迈出了一小步,前方仍有太多未知。
当然,我们强调未知和风险,并不是要风电行业因噎废食,不敢前行。而是希望行业和企业在装机量目标引导面前,更要静心静脑,提升风险把控意识,推进理性开发、科学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