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3月13日 星期一

为热机事业夙夜在公

——记中电工程中南院发电工程公司热机室

本报记者 陈哲 特约通讯员 陈露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3月13日   第 28 版)

  发电工程公司热机室团队
  中电工程中南院/供图

  在美丽的江城武汉,活跃着一支平均年龄36岁的电力设计团队。截至2016年底,他们参与设计建成发电工程200余项,机组总容量89870兆瓦,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另有多个项目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金奖、银奖、铜奖及各类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创造了中国电力史上的诸多第一。他们就是中电工程中南院发电工程公司热机室团队(以下简称“热机室”)。

  攻克世界级行业难题

  面对一系列荣誉,热机室主任王谦难掩激动:“获得这些荣誉,是热机室多年来务实工作和奋进追求的结果。作为发电设计龙头专业,我们的团队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用勤劳和汗水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奉献着青春和智慧。”

  委内瑞拉中央电厂6号机组项目作为中南院设计的首台60万千瓦亚临界燃油/天然气双燃料火力发电机组,也是中国首次出口拉美地区的单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机组。其设计难度之大、工期时间之紧、业主要求之高,给热机室提出了巨大挑战。

  有着近20年锅炉设计经验的热机室副主任田庆峰坦言:“首次涉足大容量燃油、天然气双燃料领域的火电机组项目,我们要面对的是大容量燃油锅炉炉膛振动这一世界级难题。”

  为此,热机室牵头专门成立了锅炉攻关小组,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从细微处寻找突破口,提出了燃烧器、风机、烟风道等相结合的独特技术路线,并联合总包方、设备厂商及高校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和优化攻关,通过对各设备、风道、零部件及布置连通等难点的逐个攻关,最终创造性地解决了锅炉炉膛振动这一世界级“疑难杂症”。

  为抢占技术制高点,热机室坚持追求发电技术创新。先后在700℃(650℃)超超临界机组、二次再热、燃煤电厂烟气治理、IGCC、重金属排放、智能化电厂等前瞻技术领域,展开技术创新研究,获得了30余项自主国家专利技术和设计专有技术,主编了多项行标、企标,展现了团队的技术领先优势。

  “亮剑”精神推动技术发展

  “创新就要啃硬骨头,敢亮剑。”谈及如何创新,热机室主任王谦说。秉承这一理念,热机室紧跟电力科技前沿,承担了华能国际“烟气协同治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首次涉足烟气超净排放领域,且作为技术主导单位,需要在两年内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研发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形成技术引领。中南院总工程师王辉深感肩头的重担,将其定位为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役”,同步成立了以总工程师王辉、副总工程师兼发电工程公司总经理胡玉清、锅炉专家陈牧、项目负责人王为为首的专项科研团队,同时联合各研发单位展开了一场不断发现难题、解决难题的战斗。

  为突破技术难点,热机室团队提前部署,成立了多个课题组,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在技术路线、关键参数、关键设备等方面实施多方位联合攻关。经过一年多不断探索、反复论证,突破性地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烟气协同治理”技术路线,实现了烟气污染物治理领域的三大技术创新突破。

  该烟气协同治理技术路线一经发布,立即获得了业内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电厂逐步实现超低排放、煤电绿色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要发挥团队的最大效率,除了优秀的个体,更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模式。热机室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了“创新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努力打造青年骨干创新培养机制。经过不断的夯实基础,热机室团队迅速成长为一支高效能的现代专业设计团队。

工地女神传(新闻特写)
半个世纪的电力征程(初心能“见”)
中国能建获两项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荣誉(关注)
“绿色礼包”送社区(图片新闻)
为热机事业夙夜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