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3月06日 星期一

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卜昌森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3月06日   第 16 版)

  编者按: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十三五”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煤炭产业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面对能源转型,煤炭企业应如何补好历史的“欠课”,上好转型的“新课”?本期特刊登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卜昌森的文章,以期为煤炭企业抓住机遇、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回顾本世纪以来全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稀缺与过剩、巅峰与低谷、辉煌与悲催的两极翻转。先是“黄金十年”,整个行业近似疯狂的急速发展;之后煤价持续下跌,整个行业进入漫漫“四年寒冬”,全行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从困难到艰难,从艰难到煎熬,诸多煤炭人面临精神崩溃。但自去年4月以来全国煤炭市场随着去产能、煤炭减量化生产等政策措施的实施,煤炭价格止跌回升,一路上涨,诸多煤炭人又开始精神亢奋。在笔者看来,煤炭行业根本性好转的基础仍未具备,煤炭人当戒浮戒躁,沉稳应对,抓住机遇,转型发展。

  当前煤炭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何去何从新的历史转折点上,这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最后一次转型与发展的历史机遇。忆往昔,看现在,展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前行的路“雄关漫道真如铁”,煤炭人一定要自省自强,“而今迈步从头越”,最重要的是,要不忘“黄金十年”的痛,疗好“寒冬四年”的伤,走好今后十年的路。

  

  不忘“黄金十年”的痛

  本世纪初从2002年至2011年的“黄金十年”,是煤炭人一场狂欢的盛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热”,突出表现在煤炭市场热、投资热、煤炭企业负责人头脑热。

  在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环境下,煤炭需求大幅增长,带来产量、价格、利润的飞速增长。煤炭产量从2002年的13.8亿吨提高到2011年的35.2亿吨,十年增加了21.4亿吨,年均增长2亿多吨。秦皇岛港煤炭价格(5500大卡)从2002年的275元/吨增至2011年的853元/吨,增长了578元/吨。有时一天一个价,精煤价格超过面粉价格。全行业的利润从2002年的23亿元增至2011年的3246亿元。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大量社会资金投向煤炭,许多煤矿无序投资、“跑马圈地”、盲目扩张。固定资产投资从2002年的110亿增长到2011年的4700亿;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炭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比前十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还高出1倍多,给紧接而来的产能过剩埋下了祸根。同时,“黄金十年”也掩盖了许多矛盾,企业管理滑坡,丢弃了许多在“九五”“十五”时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艰苦创业精神大大减弱。

  十年的狂欢,其实是泡沫加速膨胀的过程,给煤炭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哀痛:

  一是安全之痛。中国煤炭产业效益最好的“黄金十年”,反而是煤炭工业建国以来安全生产状况最差、重特大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十年。这期间,全国发生30人以上煤矿事故60起,死亡3550人,年均6起、355人,其中仅2005年就发生百人以上事故4起,死亡614人。“矿难”“黑心矿主”“吞噬矿工生命的井口”成为那个时代的热词,也成为国人对煤炭行业挥之不去的“灰色记忆”。

  二是发展之痛。“黄金十年”最深刻的教训是行业发展失控,企业家头脑发热,失去理性,发生了行业性系统性战略性失误,尤其是指导思想有误区、发展思路有问题、发展路径有偏差,致使很多煤炭企业发展战略雷同、产业雷同、产品雷同,“一煤独大”,忽视了转型发展。少数转型者,多元化发展也陷入误区,几乎成了低端重复建设的代名词,没有形成煤炭产业有效的替代产业,丧失了依托煤炭产业、成功转型发展的大好机遇,没有摆脱与煤炭产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宿命。可以说,“黄金十年”煤炭行业在战略问题上交了高昂的学费,种下了“寒冬四年”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安全发展转型发展的“后遗症”,导致了煤炭产业诸多亟待破解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三是民生之痛。“黄金十年”,企业在大幅举债、盲目扩张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职工收入水平,吊高并透支了职工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伴随着企业发展的不理性,助涨或诱导了职工生活消费的不理性,导致煤炭企业中大量的“房奴”、“车奴”和“月光族”,造成的必然结果是随着煤炭转入“寒冬期”,职工工资长期拖欠,大量职工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生活无着,房贷、车贷断供,进而造成大量的家庭纷争和社会问题,也成为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一大隐忧。

  痛定思痛,“黄金十年”虽然作为历史的一瞬渐行渐远,但这一历史时期留给后人的教训不应忘却,必须深刻汲取。“黄金十年”的教训昭告我们:

  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规律。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不能改变和消灭。违背规律,迟早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再回归规律。“黄金十年”无视行业发展规律的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了煤炭供给侧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和煤炭产业的大起大落。当年“萝卜快了不洗泥”,大干快上,一大批不安全、不环保、不经济的低效产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理性。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失去了理性,就一定会出现偏差。“黄金十年”中国煤炭产业走过的所有弯路,无不是头脑发热、失去理性的结果。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煤炭行业的“十二五”规划: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32.35亿吨,国家规划的到“十二五”末的煤炭产量为38亿吨。但几乎所有煤炭企业“十二五”规划都做出了产量翻番或接近翻番的规划。国内前11家大型煤炭企业2010年的煤炭产量是12.28亿吨,2015年的规划产量是25.19亿吨,翻一番还多。

  任何时候都不能犯战略性的错误。战略决定着方向和大局。战略错了回天无力。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有诸多从战略层面值得反思的问题或教训。最大的问题是战略迷失、决策失误。在煤炭主业的发展上是战略迷失,“市场好时无心转型”,丧失了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好历史机遇期。而在所谓转型发展项目上,则又犯了“粗调研、快决策、慢实施”的错误,致使项目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雷同,产品雷同,规模效益差,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替代产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煤炭行业形势向好,煤炭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黄金十年”的痛不能忘记、不应忘记!

  疗好“寒冬四年”的伤

  从2012年5月到2016年4月,是中国煤炭行业继上次世纪之交亚洲金融危机困难时期之后,遭遇的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笔者称之为“寒冬四年”。这个时期主要特点是“冷”,整个行业进入漫漫寒冬期。突出表现为“四大”:

  一是过剩产能绝对量“大”。目前,我国各类煤矿产能总规模全部形成超过60亿吨,扣除进口2亿吨,国内煤炭市场空间在37—39亿吨,过剩产能超过20亿吨。

  二是进口煤冲击“大”。我国煤炭市场被国际化。2009年,中国煤炭进口量首次大于出口量,由净出口国转为进口国,而且进口煤量增长迅猛。2012年之后煤炭进口量始终保持在2亿吨以上,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进口量分别为2.89亿吨、3.3亿吨、2.9亿吨、2.04亿吨、2.56亿吨。

  三是煤价下滑幅度“大”。全国综合煤价由最高点800元/吨下降到最低点330元/吨(-470元),跌幅58.75%。

  山西综合煤价由最高点656.1元/吨下降到224.32元/吨(-431.78元),跌幅达65.81%。

  四是行业亏损面积“大”。全行业超过90%以上的企业亏损,如果单纯统计煤炭板块的盈利情况,几乎全行业亏损。就连神华集团2015年煤炭板块都亏损20亿元。可谓倾巢之下,鲜有完卵。

  这一时期的严重困难,给煤炭企业造成了诸多伤筋动骨的伤害:

  安全之伤。煤价“跌跌不休”,企业亏损严重,导致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倍增。最为突出的是,安全投入不足,设备带病运转,安全设施缺失,装备更新停滞,开采工艺退步;采掘接续打乱,“寅吃卯粮”、“挑肥丢瘦”,急功近利,饮鸩止渴;以量补亏、以量保本、以量增利问题突出;“假整改、假密闭、假数据、假图纸、假报告,超层越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证照超期”仍然组织生产的“五假五超”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企业领导为了保生存、保吃饭,忙于跑市场、跑银行,分散了抓安全的精力,企业安全管理特别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严重滑坡,等等。

  人心之伤。持续四年的经济下行,企业风光不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职工收入大幅降低,工资拖欠严重,最长的拖欠一年以上,人心不稳,情绪低迷,全行业笼罩在一片悲观绝望的氛围之中。“良禽择木而栖”。大批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纷纷跳槽,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技术力量严重弱化。

  负累之伤。“寒冬四年”不仅吃光了企业多年积累的老本,而且极尽所能,举债度日,加之企业前几年盲目扩张本已债台高筑,如今伤痕累累,“造血”功能丧失、“输血”之源枯竭、“滴血”之点渐增,几乎把企业逼至绝境。以山西省属国有煤炭企业集团为例,目前七大国有煤炭集团公布的财务数据负债总额超过万亿元,体量相当于山西省一年的GDP,各大集团资产负债率均达80%左右。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得企业生存发展难以为继。

  此外,国有煤炭企业还普遍背负着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承担着大量的办社会职能,在煤炭市场形势好时还勉强能够维持,寒冬期间企业自身难保,再“拖家带口”度危脱困,何其之难!何其悲壮!

  眼下,煤炭市场形势略有好转,迄今尚不足年。煤炭人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疼”,幻想着新的“黄金十年”已经开启。可以断言,狂热发展的“黄金十年”已经一去不复返,眼下市场形势好转,不是市场需求增加的结果,而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煤炭减量化生产的结果。2016年全国煤炭消费同比减少5200万吨,下降1.3%;煤炭净进口同比增长4800万吨,增幅24.2%。两项合计,相当于缩减了1亿吨的市场。但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减少3亿吨,下降8%。这就是说,2016年实际上向市场投放煤炭净减少了2亿吨。这就是去年煤炭市场好转的根本原因。

  当务之急,煤炭人应多一分理性,少一点浮躁,抓住当前煤炭市场止跌企稳、煤价维持在合理运行区间的宝贵机会,疗好“寒冬四年”的伤,弥补安全上的历史欠账,夯实企业安全发展的基础;弥补亏欠职工群众的民生欠账,把欠发的职工薪资、欠缴的社保尽快补还上。在这个问题上,我特别赞成山西省一位领导同志讲过的一段话:“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优先考虑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要不断使企业员工有更多的获得感。”能否做到这一点,根子还是理念问题。当年老国企都是“先生产后生活”,世纪之交煤价下跌时同煤集团喊出的口号是“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难关”,体现了国企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但是,今天情况不同了,作为企业,不能把拖欠职工工资社保看成天经地义的应对困难的手段。特别是当前煤炭市场好转,更必须把“疗伤补欠”摆在首位,使企业恢复元气,使员工重振士气,使发展再聚人气。

  行稳致远走好今后的路

  乐观估计,中国煤炭产业将面临今后10-20年转型发展的最后机遇。在这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情是以煤为主,我们对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并非不可撼动,近年来已处于下降通道,未来留给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我们煤炭人一定要坚决走出“市场好时无心转型,市场差时无力转型”的历史怪圈,重振旗鼓,拉开转型发展的大幕,坚定不移地走好今后十年的路。

  必须坚定不移安全发展。安全发展既是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证。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生产、安全与一方稳定的关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进一步严格落实煤炭企业的主体责任。安全生产主责是企业,关键也在企业。最重要的是要突出抓好“两个关键人”(矿长和总工程师)和“三个关键团队”(以矿长为首的安全生产管理团队、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工程技术管理团队和以区队长、班组长、安监员为主的现场管理团队)责任的落实。

  进一步严格煤炭资源开发开采准入。要通过多种制约因素的系统集成,形成“多位一体”准入机制,把安全准入与环保准入、质量准入、效益准入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要设立“禁采”“限采”“缓采”“停采”的区域和资源种类,禁止规划和开采不安全、不环保、低质量、低效益的资源。要严格落实安全“准入”制度。严格规划准入、规模准入、工艺技术设备准入、人员素质准入、人流密度准入,严禁违规违法生产建设。

  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矿井整治力度。资源整合矿井井规模小,分布散,工程技术人员少,安全管理基础差,地质条件复杂,安全监管监察难度大。对此类矿井,应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将效益回报无望、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煤矿尽快关闭淘汰。

  进一步加大打非治违力度。针对当前煤炭市场反弹、非法违法生产建设抬头的现象,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动态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五假五超”组织生产行为,促进企业依法生产。

  必须坚定不移去产能。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下一步,必须继续巩固和扩大去产能的成果,不能因为市场形势的一时好转而有所动摇。同时,在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退的是落后产能、不安全不经济不环保产能;进的是先进产能、安全合规产能,是结构的优化。此外,对优质稀缺煤种,也应适当保护,稳定产能,避免浪费。

  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在控产量、减量化生产过程中,防止“一刀切”,尤其是对年产超百万吨的煤矿,必须综合考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宜减则减,宜稳则稳,宜增则增,不宜“一鞭子赶”。

  处理好“力度”与“进度”的关系。今年去产能、控产量进入巩固期和攻坚期,有许多重大政策问题尚不明确,在推进去产能中应因地而异,适度掌控“去”和“控”的力度及进度,适度稳控规模。既要防止“萝卜快了不洗泥”,产生新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防止力度过猛、进度过快、矫枉过正,引起局部煤炭供应紧张,造成市场大起大落。

  必须坚定不移转型发展。当前,煤炭产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已经迫在眉睫。一定要牢牢抓住今后十年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最后历史机遇期,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产业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强力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

  首先必须明确,近期看煤炭产业转型不等于转行。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第一要义是转方式、调结构。转方式,重点是要转落后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之路。调结构,重点是要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走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次必须明确,长远看煤炭产业转型最终要转行。这是由煤炭产业的行业特性所决定的。煤炭的秉性是资源,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加之新能源的发展异军突起,迟早要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一定要抓住当前市场倒逼和煤炭价格维持在合理运行区间的宝贵机会,以煤炭产业为依托,调整更多国有资源、引导更多民间资本,科学发展新动能新产业,培育并最终形成与煤炭产业优势互补、多足鼎立并最终可以替代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深化煤炭国企改革。在厘清国企体制机制等制约问题的基础上,要对症下药,分类施策,强力推进国企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激发转型的新动力、释放发展的新活力。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政府不能当“老板”、当“婆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放”的问题,尽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真正落实企业的“四自”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使企业有问题积极主动找市场,而不再盯着嚷着找省(市)长。

  进一步推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在企业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重点是推动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企业重大事项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选聘外部董事,防止内部人控制。要大力推行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进一步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做精做强主业。彻底实施国有煤炭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使企业瘦身减负。要做强主业,正确处理好“做大”与“做强”、规模与效益、“面子”与“里子”的关系。看一个企业竞争力强不强,主要是看人均利润多不多。要坚持走专业化之路。聚焦细分领域,进行专业化重组,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对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领域,通过专业化重组提高集中度和竞争力;对企业集团中非主业、专业性强的项目或服务,独立出来进行专业化发展。

  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可使国有资产动起来、活起来。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包括先进的民营资本,同时试行内部职工持股,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国有的实力,加上民营的活力,激发企业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商业模式创新。要以降低煤炭交易成本和提升完善煤炭现货交易功能为目的,以“互联网+煤炭”现代物联信息技术为手段,探索建立集煤炭现货交易、场外交易及期货交易为一体的多层次煤炭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实现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融合,推动煤炭经济创新驱动。

  要积极鼓励煤炭企业采用产融结合等现代化的运营模式,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实现从提供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由卖产品到卖配方、卖方案、卖技术、卖服务。

  要积极推进产融结合发展,借助煤炭营销及大宗物资采购等供销渠道,利用企业财务公司联合搭建融资平台,面向供销商企业群提供基于国际采购、物流监管、融资租赁为一体的综合型供应链融资服务等。

  总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大幕已经开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英雄的煤炭人一定能够不畏艰难,再书传奇,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明天一定更加灿烂辉煌! 

资讯
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