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2月20日 星期一

从资不抵债到改革重生

山东最大“僵尸企业”肥矿集团改革重组寻共赢

本报记者 于孟林 通讯员 姜玉泰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2月20日   第 16 版)

  1.4万人的国有企业,背负着100亿元的债务,山东能源肥矿集团作为山东省最大的“僵尸企业”,曾巨额亏损,资不抵债,陷入“肥矿困局”。2月3日,节后工作第一天,肥矿集团对外披露喜讯,仅1月份,该集团就实现利润3700万元,比预算超利2700万元。

  “这是肥矿改革重组的‘红利’释放。去年,在山东省委省政府主导下启动实施的肥矿改革重组,完成了政银企员工四方协议签订、新公司创立、人员分流安置等重点工作,有效化解了各类风险,创出了一条国企改革的新模式。”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位民表示。

  肥矿成了

  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

  泰山脚下的肥城市,肥矿集团曾是这座城市的荣耀。始建于1958年的肥矿集团,曾是全国煤矿质量标准化发源地单位。

  然而到了2012年,煤炭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而前期大量举债上马的项目又没见到效益。在煤价下滑和高额负债双重打击下,肥矿陷入亏损。到2015年底,该集团有效资产94.4亿元,贷款总额高达138.93亿元,5对矿井中仅有1对盈利,非煤产业全部处于停产处置状态。资产负债率高达150%,贷款总额近140亿元,职工10个月以上发不出工资。

  肥矿集团董事长朱立新说,为挽救奄奄一息的肥矿,母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接连输血40个亿仍难以为继。肥矿困局似乎已经无解。

  近50轮磋商后

  债权处置达成一致

  职工安置问题要解决,企业要盘活,债务不能悬空,母公司不能被拖垮!各方诉求都要照顾到。对于肥矿已经无法生存的严峻现实,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明确要求:“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肥矿集团债务重组共涉及10家银行的近100亿元债权,数额巨大。一场场座谈,一遍遍磨合。山东省国资委、山东能源集团和由中国农业银行牵头的债权人委员会展开近50轮磋商后,终于达成一致:将肥矿集团可持续经营的三处煤矿资产剥离组建肥城肥矿煤业有限公司,并以等额资产承接等额银行债务,承接债务比例为50%;同时,肥矿集团和山东能源集团分别按照30%、20%的比例承接金融债务。

  据介绍,肥矿集团已经符合破产清算条件。但如果对其进行整体破产清算,肥矿集团资产变现后可用于偿还普通债权的资金仅为34.8亿元,银行债权人损失将达到82亿元。“改革重组后,根据肥矿集团目前的经营状况测算,预期资产总额143.57亿元,负债107.58亿元,负债率降至74.9%,年盈利约1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约3亿元,能够维系经营并按期偿还债务。”李位民介绍。

  员工分流安置方案

  获得全票通过

  “僵尸企业”处置,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好“债”和“人”两大问题。改革重组前,肥矿在册职工1.4万人,根据现有煤炭产量,新、老公司定编定员8000多人,这就意味着,有6000多人必须分流。

  “分流安置人员,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必须细致、细致、再细致。”李位民向肥矿集团领导下了死命令:“有一个职工不知道分流安置方案,就不开职代会。”为了确保每一名员工对分流安置方案都耳熟能详,朱立新带领各级干部,分头宣传,在职代会上,员工分流安置方案获得全票通过。

  肥矿集团拖欠多年的社保、医疗费等问题,也在山东省政府扶持政策和山东能源集团的资金支持下得到解决。截至2016年11月底,已有2829名离职人员完成社保的个案补缴,1177人顺利办理退休手续,8051万元拖欠的医疗费得到报销。

  “2017年我们还要加快推动肥矿改革重组工作,完成新公司“肥城肥矿煤业有限公司”资产划转,确保新公司盈利达到2亿元以上。继续协调银行,做好融资,完成第二批土地作价注资等,推动肥矿整体扭亏脱困、实现重生。”李位民表示。

资讯
中石化聚烯烃项目环评获批复
关注
安徽淮北:临涣焦化消隐患保安全(图片新闻)
从资不抵债到改革重生
河北亟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