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2月20日 星期一

东芝“四面楚歌”谁之过?

王林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2月20日   第 08 版)

  战略出错?转型失败?盲目扩张?身陷困境的日本电子巨头东芝,此时开始火急火燎地探讨财政危机恐怕有点“事后诸葛”。这个曾经一度在全球核电建设领域风头无两的“百年老店”,最终在寻求突破的道路上折戟沉沙,宣布退出除日本之外全球所有新建核电项目。

  东芝原定于2月14日发布2016财年前三季度(4至12月)财报,因疑似违规行为被推迟一个月,公司股价随即重挫8%。一时间关于“东芝走向末路、破产还有多远”的舆论将该公司推向了风口浪尖。

  谁该为这样惨淡的结局“买单”,引咎辞职的东芝董事长贺重典吗?未必!看看近年来东芝大胆且曲折的转型手笔,不难发现寻求突破背后的种种问题,家电、医疗等业务一个个被抛弃,王牌业务存储芯片也岌岌可危,而真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东芝未能正视后福岛时代日本核电发展状况,继续大胆扩张核电业务版图。

  东芝推迟发布财报的原因是其可能在收购美国核电站建设公司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日本经济新闻援引东芝公布的自身业绩预测显示,东芝2016财年全年净利润或将出现连续第3年亏损,从原先预计的盈利1450亿日元下调至亏损3900亿日元,债务将超出资本1500亿日元。2016年4至12月,东芝美国核电业务亏损预计达7125亿日元。

  可以说,东芝在核电业务战略规划上的“一错再错”是致使其命运逆转的主因。作为日本最大半导体制造商、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东芝一直以家用电器、重型电机为主体业务,其后开始涉足通讯、电子等领域,随着家电业务持续衰弱,东芝于2006年进行了一笔震惊市场的投资:以54亿美元收购美国核电技术巨头西屋电气。至此,东芝正式敲开了海外核电业务的大门。

  谁都没想到,这笔豪情壮志的收购案是唱响东芝困局的“序曲”。事实上,过去10多年,日本电子产品消费市场面临转型,致使东芝、索尼、日立等传统电子巨头不得不降低电子产品比重,转向更具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和核电业务。然而,2011年突如其来的福岛核泄漏事故改变了一切,全球多国都对新建核电站“讳莫如深”,即便是高喊核电政策基调不变的日本政府,也对本土核电发展心有余悸。

  可悲的是,东芝并没有正视这一情况,仍然不断扩充核电业务规模,尤其加大对美核电站建设的参与力度。2015年底,东芝通过西屋电气收购了美国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Chicago Bridge and Iron)旗下核电工程建设子公司Stone Webster,但结果却是高价买了个“破烂货”,Stone Webster的企业评估价值接近零,其在美核电项目多次停工,指望它为东芝赚钱几乎是异想天开。

  进入2016年,核电业务损失终于让东芝有了偃旗息鼓的打算,但随之又爆出了公司多年来对财务报表造假的丑闻。日媒援引消息称,2008至2014年间,东芝虚报了近2248亿日元的税前利润,加上2016年另外两起财务造假嫌疑,如今,该公司任何挽回品牌形象和声誉的举措都已回天乏术。

  共同社指出,东芝2016年底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其在美国的核电业务可能出现数千亿日元规模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是收购Stone Webster产生的资产减值损失。由于美国国内的工程费和人工费等追加成本上涨,产生了超过收购时预期的巨额成本。

  对东芝而言,解决资金难题才是当务之急,其在退出海外核电建设市场的同时,下狠心做出了出售旗下芯片业务50%以上股份的决定。芯片业务一直是东芝主要利润来源,失去对芯片业务的控股权意味着该公司核心力量面临“中空”,这一破釜沉舟之举极有可能将东芝推至破产边缘。

  不过,出售核心业务股份不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战略决策方向失衡才是导致东芝落败的关键。因此,保留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寻求贷款银行的“宽容”,才是东芝复苏的最大保证。

  2月15日,东芝召开债权人会议,介绍了美国核电业务损失情况以及改善财务方面的安排,希望获得到3月底的联合贷款,从而赋予更多时间来制定复苏战略。据悉,三井住友银行、瑞穗银行、三井住友信托银行均表示愿意提供“金援”。但愿,东芝能利用这一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扭转乾坤。

国际油企2017难打“翻身仗”
资讯
墨国油发行迄今最大规模欧元债券
东芝“四面楚歌”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