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1月09日 星期一

资讯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1月09日   第 19 版)

  “十三五”中国垃圾发电计划装机增幅超五成

  本报讯 日前,从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截至2015年底,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约480万千瓦,发电量约250亿千瓦时,年处理垃圾约8000万吨,约占年垃圾产生量的40%。“十三五”期间将在做好环保、选址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前提下,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稳步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鼓励建设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加快应用现代垃圾焚烧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水平。到2020年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约为750万千瓦,增幅达到56%。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垃圾发电项目出现了明显的“邻避”效应,甚至出现群体性事件。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朱明看来,主要原因是,群众对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及相关的污染物处理技术不了解,产生恐惧心理,对垃圾发电一概排斥;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没有发挥出来、监管不到位,项目公开透明不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已建垃圾处理设施运行不规范,污染物处理不过关,引发群体意见。

  为此,国务院部署解决垃圾发电“邻避”效应问题,环保部已牵头,已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要做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和规范垃圾处理设施选址;督促项目单位采用先进垃圾发电技术及污染物处理技术,做好相关环保工作;加强舆论引导,宣传垃圾焚烧发电的科学知识,努力消除群众的认识误区。

  (张文)

  

  北京建工修复公司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本报讯 日前,由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建工修复)牵头申请的“原位热修复技术在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获得科技部批复立项,正式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原位热修复技术在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项目,对原位加热土壤修复技术进行联合研发。研究结合国内污染场地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原位加热修复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并最终形成集场地土壤及含水层污染控制的成套技术体系,未来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场地修复工程。项目的研发成果有助于促进国内土壤修复技术的多样化、复合化、集成化,对于推动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荣)

  

  光大国际按小时均值披露垃圾发电监测排放

  本报讯 日前,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对外宣布,2017年1月1日起,光大国际旗下所有投入运营的垃圾发电项目实现按小时均值披露烟气在线监测指标值。至此,该集团于2015年8月部署的环境信息披露“四步走”计划圆满收官。

  2015年8月至今,光大国际相继完成了从公开环评批复、到按月、按日、按小时公布各运营垃圾发电项目环境指标的监测值。自2016年6月1日起,将每月的第一个周末设为公众开放日,公众可通过电话或电邮实名登记预约参观, 截至2016年底的七个月内,共接待参观考察1,684批次31,491人次。

  目前,光大国际建成投运的垃圾发电项目共26个,所有项目烟气排放指标全面执行欧盟2010标准(Directive 2010/75/EU),二噁英排放近乎为零,渗滤液经处理后,达到GB/T 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标准,全部回用。自2016年5月起,二噁英的检测频率将由每年不低于两次提升为每年至少4次,高于国家每年一次的检测要求。

  光大国际行政总裁陈小平先生表示:“随着国家推动垃圾发电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大中型城市将重点发展生活垃圾发电技术,到2020年,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40%。在行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增进公众理解、普及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变得更为突出,而公开透明的环境信息披露正是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多方互信的基础。在履行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面前,企业应敢于‘亮剑’,在不断磨砺中铸造锋芒,为行业信息公开起到示范和推进作用。”

  (姚金楠)

资讯
垃圾发电现行国标难解邻避困局
环保部新年督查部分城市存在问题(关注)
发改委印发“全民节能行动计划”
如何破解农村污水处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