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中国能源装备优秀人物/企业榜单

《 中国能源报 》( 2016年12月05日   第 09 版)

  王基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石化原副董事长、总裁

  奚国富 南瑞集团公司总经理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

  第四届中国能源装备终身成就人物

  王基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石化原副董事长、总裁

  获奖理由

  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国产化是节省投资、降低成本、振兴民族工业的重要举措。王基铭院士组织大型关键设备技术攻关,不断推进工艺技术改造,全力推进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国产化。在长期的石化工程建设实践中,王院士提出了适合我国炼油化工工程建设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在他主持下,我国实现了国产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和乙烯压缩机、加氢反应器等重大石化装备的首次工业应用,开创了国内成套技术进入当代世界级大型石化工程的先河。由于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不断取得突破,彻底改变了炼油和石化项目建设的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提高我国石油化工装备国产化水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优秀事迹

  1995年,王基铭院士在主持大庆48万吨/年乙烯改造工作时,率先提出要实现裂解气压缩机组的国产化,鉴于其工艺的重要性和制造复杂性,各方对该设备国产化意见分歧较大,在这决策的关键时刻,他多次亲自组织专家对国内外制造厂家进行考察交流,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力排众议,勇于担责,毅然决策裂解气压缩机组由国内制造。

  之后,王院士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科学论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驻厂实施全过程监造,最终国产裂解气压缩机组在大庆石化总厂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开创了国产裂解气压缩机在大型乙烯装置应用的先河。

  第一台裂解气压缩机国产化成功,坚定了各方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的信心,随后王院士又组织实施了丙烯压缩机、乙烯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此后,中国石化定下一条原则:在今后石化项目的工程建设中,装备国产化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炼油装备中加氢反应器是关键核心设备,在王院士主持和组织茂名200万吨/年渣油加氢、齐鲁140万吨/年加氢裂化项目工程建设时,他率先提出大型锻焊结构加氢反应器国产化。为做好国产化工作,他多次组织有关各方专家对国产化方案进行多次科学论证,反复研究千吨级大型锻焊加氢反应器制造、监造、运输和现场吊装方案,最终在各方支持下,决定实施大型加氢反应器国产化。在设计、制造、监造、生产用户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大型加氢反应器国产化取得圆满成功。

  在王院士的带领下,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不断取得突破,彻底改变了炼油和石化项目建设的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各类石化设备国产化。到“九五”末,中国石化推广应用国产化重大技术装备2074台(套),炼油装置国产化率达到95%,石油化工装置的国产化率达70%,化纤装置国产化率达60%;与应用同类进口设备相比,节约项目建设投资43.7亿元,节约设备投资约40%。

          

  第四届(2016)中国能源装备领军人物

  奚国富

  南瑞集团公司总经理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

  获奖理由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需要建设更具弹性、安全、可靠、高效的电网,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奚国富作为中国电工电气装备龙头企业掌舵人,致力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推进最先进的UPFC柔性交流输电技术落地应用,对我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安全、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现代电网升级和跨越具有重要意义,直接推动民族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助力我国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走出去”,对提升中国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优秀事迹

  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支撑服务能源电力发展。奚国富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研发机制创新,实施重大专项激励,充分调动员工创新创造热情。

  奚国富深刻把握能源变革中电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行业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前瞻视野,部署开展全球能源互联网、“互联网+”特高压、智能电网等前瞻性研究,掌握大电网运行状态感知和故障诊断等核心技术,在国内首家实现完全掌握特高压换流阀自主知识产权,承担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和输送容量最大的厦门柔性直流工程正式运行;大型能源基地安全稳定控制等技术取得突破,国际首个基于IGBT的统一潮流控制器示范工程成功运行,新能源并网支持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近年来,他主持及参与编制各类技术标准132项,国际组织的标准、学术报告43项。今年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对提升中国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做强做优做大产业。在奚国富的主持下,南瑞集团主动适应新常态,确立了“传统增长、战略新兴、跨界融合”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加快做强做优做大;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围绕大电网安全稳定、智能电网调度、新能源并网、农网改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升级换代,形成系列成套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全面提升系统设计、大项目建设及综合管理能力;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和电能替代,实施17个港口岸电项目;推进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研发和推广,承担京沪、京港澳、青银等城际快充互联网络建设;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光伏、光热自动化系统及新能源微电网控制系统完整解决方案,承担光伏扶贫项目。

  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努力提升效益贡献。奚国富特别强调加快“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面对能源转型、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奚国富提出了把握创新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产业规模超千亿元的国际化产业集团的发展目标,带领南瑞集团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引领”的新跨越。

         

  第四届(2016)中国能源装备杰出贡献企业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获奖理由

  煤制油作为国家的能源战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安排。神华宁煤承载着我国煤炭清洁化利用和破解煤炭产能过剩困局的重任,承担着“后石油时代”为我国能源装备制造提供技术战略储备的使命。作为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国家示范型实验室”作用,联合国内29家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完成了37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任务,项目国产化率超过98%,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而且多项指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全球产业巨头同台竞技创造了有利条件。

  优秀事迹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作为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以增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为己任,勇担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我国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替代战略,大力发展煤制油化工产业。

  本世纪初,神华宁煤集团从传统煤炭企业进入煤制油化工领域,无任何人才和技术储备,并且国内煤制油化工技术和大型装备制造尚未成熟,大部分技术和装备只能依靠进口,不仅要承受高额技术专利费,且设备和材料价格高昂,也为生产运行增加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在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建设技术造型时,神华宁煤集团与当时全球唯一掌握煤炭间接液化核心技术的南非沙索公司进行了12年的艰苦谈判,沙索公司开出的苛刻条件,使得项目一度搁浅。

  为破解关键技术和装备制造瓶颈,十年来,神华宁煤集团在大型项目实施中,积极发挥“国家示范型实验室”作用,会同国内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不断强化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推进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示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随着我国煤制油化工技术和装备制造业的进步,神华宁煤集团科学论证,勇于担当,大胆尝试,在神宁集团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的技术造型中,与国内29家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联合攻关,开展了中科合成油费托合成及加工技术百万吨级工业化示范、10万标立方米/小时空分成套技术、日耗煤2200吨干粉煤加压气化炉、大型压缩机、特殊流程泵等37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的国产化任务,通过多年的创新干、争气干、忘我干,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加快终结了进口技术和装备制造产品的暴利时代,增强了民族企业抢占市场的底气和勇气,也助推了民族装备制造企业跨越式发展,甚至挤掉了欧、美、日制造巨头竞争,促进中国制造走出国门。

  如中科合成油公司通过费托合成百万吨级示范后,相继中标了山西潞安、内蒙古伊泰等煤制油化工项目,并已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开拓国外市场;杭氧集团以神宁煤制油10万标方空分设备示范应用为契机,成功走出国门。通过国产化的成功示范,神华宁夏煤业集团逐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模式,为我国适应“后石油时代”、抢占技术制高点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能源装备优秀人物/企业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