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我们的五年,我们的故事(5周年·砥砺前行)

《 中国能源报 》( 2016年10月10日   第 27 版)

  电规总院

  建能源咨询的国家智库

  2011年以来,电规总院积极推进能源智库建设业务结构调整,能源国际合作亮点纷呈,企业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生产经营指标超额完成,全面完成了各年度中国能建考核目标及重点工作。作为发起人之一,有力配合了中国能建港股上市工作,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新角色焕发新活力

  2011年,电规总院由中国能建直接管理,与中电工程相对分开。2014年7月,电规总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机构改革标志着电规总院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五年来,电规总院围绕“国家级高端能源咨询机构及专业智库”战略目标开展工作,呈现良好势头。一方面,积极主动服务政府能源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能源国际合作专项规划等研究工作,为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技术标准,推广新技术应用,开展重要能源监管等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对政府部门的支持更加全面、深入和有效。目前,国家能源局在电规总院常设机构增加至7个,其中新设国家能源局研究咨询基地、中国火电灵活性提升协作平台、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创新协作平台,各地方政府部门与电规总院交流合作明显加强。

  另一方面,电规总院积极面对政府简政放权和咨询业务市场化的趋势,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加强市场开拓和业务结构调整,全面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探索改变过去较为单一的业务结构,在核电、新能源、智能电网、配电网等市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组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业绩彰显新影响

  五年来,电规总院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智库”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生产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一是超额完成各项指标;二是业务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开展电力工程评审、评估、咨询项目3000余项,成立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及国际业务、智能电网、能源研究、政策研究、核电等专业机构、部门、处室,为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国际化运营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国内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广泛参与国际技术交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重点国家政府间能源及电力合作规划项目。

  电规总院为政府制定规划、制定政策、开展监管等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已成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五年来,电规总院共开展高端咨询项目400余项,完成了全国能源、电力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规划研究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规划研究工作。

  承担大量地方和企业能源及电力规划研究,为谋划行业未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参与电力体制改革研究,协助开展电力交易机构建设、电力规划管理、燃煤自备电厂监管等10余项电改配套文件的研究起草,承接地方电力体制改革研究工作,为政府科学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配合国家能源局完成电力监管标准体系研究、典型电网工程投资成效监管和投产电力工程项目造价情况监管等咨询任务,推动了电力监管体系的完善,促进了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电规总院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方向,抓好科研、行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五年来,获得国际优质工程金质奖、科技进步奖、电力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1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12项、软件著作权23项,发表技术论文110余篇。

  作为我国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之一,电规总院对电力规划设计相关标准制定工作行使管理职责,并负责能源行业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发电设计、电网设计、火电和电网工程技术经济专业共4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日常管理及标准立项、报批等工作,为构建完整的行业标准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电规总院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不断丰富信息化业务产品线,探索“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模式,信息化业务快速发展。

  回首过去的五年,电规总院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抢抓机遇,成果丰硕。未来,电规总院将继续着力打造国家级高端能源咨询机构及专业智库,加快实现“能源智囊、国家智库”的战略愿景。

  中能装备

  辟装备制造的发展路径

  自2012年9月成立伊始,中能装备就定下“短期进入中国机械工业50强,中长期站稳中国机械工业30强”的奋斗目标。短短四年时间,中能装备不断探索降本增效之路,深化内部改革,开展业务转型,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党建工作等各项措施,在今年发布的“2015年中国机械工业百强”排名中位列第43位,实现了站在“中国机械工业50强”平台上的目标,并在建设有特色、有品牌、有影响力的能源装备企业集团道路上开启了新征程。

  深化改革激活力

  作为中国能建完整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中能装备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

  组建之后,中能装备征求多方意见,形成《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发展指导意见》,从加强公司总部建设、明确所属企业定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突出三项制度改革、优化业务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开展对外合作、盘活存量资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九大方面入手,为全面深化自身改革,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保障措施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突出了公司总部及所属企业的法人实体地位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为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顽疾,增强市场竞争力,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了科学规划。

  中能装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章立制,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所属企业产权关系,完成内部兼并重组工作,进行公司制改造。坚持市场导向,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全新体制;加快培育一批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较强的市场主体,加快推动所属企业建立健全更加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将中能装备建设成为体制先进、机制灵活、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

  转型升级增动力

  中能装备在保持电站辅机、输变电设备和电网器材等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由传统产业走向战略新兴产业,由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由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创新型。

  以“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为契机,聚焦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和节能环保三大领域,中能装备主动作为,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开发和应用方面精准发力,培育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与集成能力,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坚持业务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优化现有业务结构,优先发展国际业务,完善国际市场拓展平台;大力发展成套业务,由产品销售向全产业链和高端业务拓展,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到系统集成商和成套服务商的转变;积极发展非电业务,形成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局面;创新发展服务业务,实现从产品销售到系统服务的转变。

  盘活资源挖潜力

  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实施“退城进园”和产业升级工程。中能装备充分利用这一机遇,通过产业聚集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使用,在新的工业园区建立现代化厂房,购买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加快公司向智能制造和绿色企业迈进。同时,中能装备将对老厂区的土地资源深度开发盘活,发挥其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旧枝新芽”和“希望之星”同城对望的新格局。

  管理提升强实力

  在战略管理中,中能装备构建了以公司总部战略为统领,所属企业子战略为支撑的战略体系,更加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和产业空间布局。

  中能装备牢固坚持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着力加强管理创新。针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难点,中能装备推进对标管理,强化成本管控,着力推进降本增效;严格规范各类采购行为,大力推进集采平台的应用;深化审计成果应用,推进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事故问责和责任追究。

  同时,中能装备以抓班子、带队伍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和人才强企战略,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企业中心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能装备将进一步强化战略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发展凝聚人心,以转型打造优势,以融合共铸和谐,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盘活资源和管理提升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品牌、有影响力的能源装备企业集团。

  葛洲坝

  当绿色转型的开路先锋

  “经过两年半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再生资源利用、污水处理、污土处理、固废处理、矿山修复治理等主营业务。”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以下简称“葛洲坝”)绿园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

  五年来,葛洲坝积极响应总部战略,不断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围绕环保、水务、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布局,全力打造大环保业务,通过投资、重组并购等形式,迅速占领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制高点。葛洲坝绿园公司所代表的环保业务与其他业务相辅相成,形成了多板块紧密相连、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抢抓环保新机遇

  2014年11月,葛洲坝在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注册成立绿园公司,全力打造进军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不到两年时间,营业收入即突破100亿元。

  葛洲坝绿园公司旗下有葛洲坝环嘉(大连)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葛洲坝中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控股子公司。环嘉公司是中国再生资源利用领域的主力军,综合实力位居行业前列,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再生塑料回收、分拣、加工、利用、供应中心,年成交量可达到1000多万吨。中固公司在环境修复领域具有雄厚的技术和管理实力,其治理的国家重点项目——云南滇池“生态清淤工程”,治污处理实现了“减容化、无害化、资源化”,工艺快捷,创造了湖泊治理机械化脱水处理量全球之最。 

  在水泥环保业务上,近年来,葛洲坝水泥产业围绕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新型生产技术开发、研究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三大主线,着力推进企业由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行业向清洁高效的现代产业转变。

  目前,葛洲坝水泥所属窑线水泥企业脱硝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现在每年减排氮氧化物4000吨,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脱硝减排任务。

  2013年11月26日,葛洲坝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成立道路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京珠高速、汉十高速等国内数条高速公路建设。葛洲坝水泥还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积极参与城市环境建设,推广应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2014年,葛洲坝水泥与中材国际强强联合,成立了葛洲坝中材洁新科技有限公司,快速推进利用该公司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项目。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系统集成及工程化应用技术,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00吨,确保了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抢滩水务发展新市场

  2015年,葛洲坝收购以色列控股的凯丹水务100%股权,成功进入水务环保领域,开始了从“水利”到“利水”的战略转变。并购以来,凯丹水务已完成水务项目集团立项9个,总额122亿元,通过集团决策项目2个,总额37.8亿元。

  2016年8月,葛洲坝设立水务运营公司,此举不仅进一步增大了葛洲坝在水务行业的体量,同时为“大水务”平台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葛洲坝拥有污水或供水厂38个,项目遍布河北、山东、天津、四川,投运和在建的水处理量达到220万吨/日。

  “近年来,葛洲坝不仅在国内水务并购市场屡有斩获,还在水源、城市污水处理、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方面开展了密集的市场调研,先后与湖北、四川等地方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预计年内可实现水务投资建设和并购5起以上,为‘三年一千’的目标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葛洲坝水务运营公司筹备组组长侯建常说。

  此外,在水务市场上,葛洲坝依托低成本资金优势,中标浙江温岭污水处理项目、荆门市竹皮河综合治理项目;现金收购湖南海川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北京中凯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

  与此同时,葛洲坝还以凯丹水务为基础,依托全球领先的水务处理技术,积极与以色列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及相关企业等方面合作筹建“葛洲坝水务技术研究中心”,引进、消化、吸收水务行业高端技术,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水务技术研发和应用机构。

  进军环保装备制造新领域

  在传统水工金结市场迅速萎缩的形势下,葛洲坝聚焦高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领域,成功带领旗下机船公司改革转型,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目标,以分布式能源装备、环保装备、机械装备与船舶制造三大板块为主要业务,进军环保装备制造新领域。

  近两年来,为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及产业结构布局,葛洲坝创新商业模式,尝试混合所有制、PPP、融资租赁、技术控股等模式,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投资并购及合作。

  分布式能源装备制造是葛洲坝在装备制造领域迈出的第一步。2014年,葛洲坝成功引进战略合作方,合资成立葛洲坝能源重工有限公司,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由发电机组设备制造商向分布式能源投资、研发、建造、运营、维护一体化综合服务商的转变。葛洲坝重工先后与芬兰瓦锡兰、德国MAN公司展开合作,并成功牵手中科院合作共同研发1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加快尖端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依托先进的技术,葛洲坝先后签约巴基斯坦吉姆普尔风电场EPC总承包项目、西藏当雄光伏项目发电系统设备采购,与电阳国际签署500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EPC合作协议,成为光伏电站建设领域的重要力量。

  在环保装备业务上,葛洲坝依托在污水处理、污土处理、固废处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环保板块的发展基础与资源,成功中标江西鹰潭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项目,签约温岭市牧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PPP项目;通过跟踪、考察以色列水务运营公司等多家国际环保企业,为环保领域投资并购积累了资源。

  葛洲坝还依托水工机械和金属结构制造的传统优势地位,拓展建筑钢结构、桥梁钢结构、精密钢结构、海洋及港口起重装备,发展环保工程船、平台供应船、浮式发电船等特种船舶制造业务。通过内部合作,成功签约贵州夹岩引水工程水工结构项目;创新商业模式,采用融资租赁的模式成功签约8艘9800吨江海直达运输船项目等,积极探索EPC+F等新模式推进移动式发电船、天津惠桥9800吨干散货船项目,在机械制造与船舶建造领域着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电工程

  做值得信赖的工程专家

  9月23日,中国能建中电工程(以下简称“中电工程”)院士专家工作站2016年度院士讲堂成功举行。参会代表针对中国能源战略趋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化共轨”、IGCC关键技术研发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以来,加快了中电工程高端智力资源和行业技术优势的互通融合,成为其科技进步引领发展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中电工程将保增长、调结构、谋升级、强创新、塑品牌作为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在我国电力能源革命新空间打造强劲的发展“双翼”。

  改革创新出实效 质量效益双提升

  2011年,中电工程经过改革重组,成为中国能建的全资子公司,在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融入战略管理的同时,中电工程全面布局,确保发展理念与改革思路有效落地:完成各项体制改革工作;总承包业务取得显著增长,经营工作跃上新台阶;国际业务和新能源业务市场开发不断突破;业务结构战略调整得到持续优化;投资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经营指标稳步增长,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数载改革创新,中电工程传统优势得到再巩固,业务布局多元化。作为我国电力勘测设计领域的“排头兵”和“国家队”,中电工程更加突出“电力工程一体化服务商”的定位,着力向科技含量高、经济附加值大、发展空间广的业务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设计和总承包相辅相成、电力与非电兼顾、国内和国际并进的业务格局。

  在市场开发中,中电工程充分发挥整体资源优势及品牌效应,加强集团化运作及下属各单位间协同经营,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落实与中国能建所属企业间的协同经营,截至目前,合作项目约90余项,内部单位分包中标金额超过150亿元;坚持做大做强总承包业务,蹚出能源建设EPC的“中国道路”,总承包业务合同额占全年业务合同额的比例稳定在80%以上。

  通过发展理念和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中电工程着力打造出三大运营平台——资本运营平台、国际经营平台和新能源业务平台。大力推进控股型项目开发和“投资+EPC”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投资业务与工程业务共同扩张的发展新格局,成功签订了越南海阳2台600兆瓦燃煤发电项目;控股投资的浙江海盐、湖南汝城白云仙及陕西黄龙界头庙三个风电场项目均已投产发电,截至2015年底,实现利润1922.86万元。国际业务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同额由49.79亿元增长到115.58亿元,占全年业务合同额的比例稳定在25%以上。新能源业务合同额由25.62亿元增长到54.68亿元,实现了完美开局。

  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从2011年到2015年,中电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1782.61亿元,同比“十一五”时期增加86.06%;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加84.75%;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加75.37%;累计实现经济增加值同比增加64.94%,实现了质量效益双提升。

  科技创新强基础

  掌握行业话语权

  中电工程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指导思想,围绕重点领域集中攻关,在褐煤发电、大型燃煤电厂设计、智能电网规划方面取得良好成绩。过去的五年里,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24项,其中青藏电力联网工程等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主持编制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57项,完成国家标准19项、行业标准104项;新申请专利1192项,获得专利授权1078项,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层次,夯实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2015年,中电工程《科技发展规划(2016~2020)》编制完成,明确了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目标,为公司科技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电工程重点抢抓大容量、高参数、环保、节能、高效电力项目,配合火电灵活性改造,不断加强“互联网+设计”研究,推动创新及制定标准,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特高压掌握核心技术、百万千瓦机组树立行业新标杆、核电常规岛设计勇攀新高峰、新能源设计推进能源绿色发展。

  以每年5%的科技创新投入,中电工程完善了科技管理体系,设立了褐煤技术中心、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中心、CFB技术中心、烟气治理技术中心等十大技术中心,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全力打造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的高端平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层次。以编纂《电力工程设计手册》为契机,提升了在电力勘察设计领域的话语权。

  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设计中,中电工程持续巩固特高压和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等设计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在±1100千伏级特高压直流输电设计技术、高海拔及高寒地区特高压输电技术、海上风电电缆输电技术、输电线路新型导线、数字化输电线路、输电线路抗灾减灾等技术方面取得巨大进步,长期占据特高压及超高压输变电勘测设计市场50%以上份额。其中,“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是我国电工领域获得的最高荣誉。

  在发电工程领域,中电工程设计投产的燃煤电源总承包项目中荣获金钥匙、银钥匙、项目管理铜奖等多项总承包及项目管理最高奖项;安庆电厂实现“近零排放”,成为国内百万机组建设新标杆;设计的神华福建罗源湾被国家能源局列为《国家能源2014年煤电机组节能升级与改造示范项目》首位。同时,中电工程已全面掌握600兆瓦—1000兆瓦机组大型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技术;在大型循环流化床、褐煤发电技术领域均建立勘测设计国际比较优势;在海外突破性开展了2台600兆瓦大型火电BOT项目。

  在核电领域,中电工程先后完成了多项我国核电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台常规岛及其BOP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工作,主编和参编了一系列国标、能标和电力行业标准。截至2015年底,由中电工程参与常规岛、BOP部分设计的已投产核电机组为17台,投产的机组容量为13243兆瓦。

  在新能源领域,中电工程完成了诸多新能源科技研发和设计项目,积极为国家清洁能源贡献力量。截至目前,中电工程累计完成风力发电施工图设计项目100余项,装机容量12390兆瓦,完成风力发电总承包工程2项,总装机容量321兆瓦,在陆地风电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经验,具有较强的系统设计和建设能力,在复杂山区的微观选址及风电场设计方面处于行业内领先水平。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投产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共85台,中电工程完成了59台。“十二五”时期,中电工程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工程奖1041项,其中,国家级工程奖135项。

我们的五年,我们的故事(5周年·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