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6年08月01日 星期一

永兴岛上的电力人

■本报记者 路郑 通讯员 伍昭静 《 中国能源报 》( 2016年08月01日   第 24 版)

  7月24日是三沙市设立四周年纪念日,85后的禹鹏也在三沙供电局工作了3年多。

  禹鹏回忆起刚上岛的工作时说:“刚上岛时,每天都重复一样的工作,没有其他娱乐,确实很枯躁,赶上天气不好时补给船一连几周都没来,岛上连吃的都很匮乏。不过相比这些皮肉之苦,最让人觉得煎熬的还是那种抓心挠肺的孤独。”禹鹏说,在岛上只要待着超过20天就开始想回家了。

  尽管这几年岛上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一年一个样,就拿通信来说,脚下是海底光缆,头顶有无线网络,但岛上简单贫瘠的生活还是无法满足年轻人丰富的内心。

  没有奉献精神的人不会上岛

  今年35岁的冯乃华是在岛上待得时间最多的员工,2015年在岛上的天数就有200多天。他回想起这三年永兴岛留给他的印象:

  岛上缺少干活的工具和材料。缺了一个螺丝钉,工作就没法干,因为这里没有五金商店,没有电力厂商。所以每一项电力工作,从前期规划设计到维护,都要提前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各类工具,仪器仪表配线,都要一应俱全,不然就只能等船运输。

  岛上也缺水。有时遇到连续的台风等极端天气,海船一个多月来不了海岛,岛上就会出现缺水的情况。遇上了,就只能抽地下水洗澡,岛上的地下水咸度大,洗过澡后皮肤又干又涩,头发像钢丝一样硬。

  岛上也缺菜。大家都摸清了规律,什么时候食堂有了南瓜,就说明岛上快要没吃的了;什么时候食堂有了鸡肉,通常就是补给船来的当天。

  过去,岛上还缺电。在南方电网没接管前,即便天气炎热,三沙渔村基本见不到空调,因为电费高,电压不稳定,还会定时停电。南方电网接管后,增加了发电机和并机装置,改造低压电网,提升了电能质量。

  曾经有个电网同行问三沙供电局副局长刘岩:“在这岛上工作,最可贵的是什么?”

  刘岩立刻回答:“当然是奉献精神。没有奉献精神的人,都不会上这座岛。”刘岩之前在三亚供电局工作,现在又到了三沙,用他的话说就是“南上加南”。刘岩说,岛上居民少,条件艰苦,没有经济利益可取,只有国有企业才会到岛上开发建设。

  想家的时候最难熬

  “朋友问我在哪里工作,我先不提南方电网,而是先说三沙供电局。”2015年刚毕业的王绥余说,很多同学都羡慕他能到三沙工作。即便是出生在海南,看惯了大海的他,见到三沙碧澄的大海依然激动。

  相比起王绥余的初来乍到,进了三沙供电局工作2年的李文海已经显得淡定很多。“很多人问我,在这岛上待多久是极限?”李文海的答案是:“家里不来电话的时候都可以安安心心地待着,家里一有事每一分钟都是煎熬,每一分钟都感觉是极限。”

  有一位籍贯在万宁的三沙供电局员工陈运钦,加入三沙供电局后,他把户口迁到了三沙市。陈运钦说:“我每次出差在外,人家一看到我的身份证就会问这是哪里,我就很自豪地告诉他们,中国的最南端啊,你不知道吗?”

  但当这位三沙岛民被问及最难熬的时候,却也声带哽咽地说:“在岛上交通不方便,一听到家里来电话说孩子生病了,心里就开始焦急烦躁,远水救不了近火。有时候会天天都打听船什么时候来,天天心里都很忐忑。”

  这群坚守海岛的员工的可爱在于,岛上的生活很难,但他们说起这种生活来都带着自得其乐的心态,那么轻松自在,充满阳光而并不悲情。“奉献”这样的字眼,从他们的言行之间得到了饱满的诠释。 

资讯
“家企通”小平台作用大(“两学一做”)
动态
莆田供电无人机参与线路巡视(图片新闻)
永兴岛上的电力人
蒋雪峰:出类拔萃的电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