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闫志强报道:6月30日,在国家节能中心会同北京科技协作中心、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召开的供热及余热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推广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节能处处长赵怀勇表示,当前,节能产业初具规模,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看,与节能挖潜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化推广体系不健全、政策不完善(如《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不到位)。
赵怀勇认为,“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明确“十三五”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5%、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这意味着未来5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速需保持在3.1%以下,比“十二五”要低0.5个百分点,节能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任务艰巨。
“十二五”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明确把推进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作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这为推进节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节能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迫切需要在节能技术装备创新、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赵怀勇说,“十三五” 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一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完善节能技术遴选、评定和推广机制,发布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组织实施节能技术示范工程。二是健全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全国性、行业性的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建设一批节能技术示范推广中心和教育示范基地。三是开展高效节能产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倍增行动、用能产品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完善节能产品认证、能效标识、政府绿色采购等推广政策机制。
我国北方地区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仍有约3亿吨标准煤低品位余热资源尚未利用。近年来,北方部分城市探索开展了回收利用工业低品位余热用于城镇供暖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表明,工业低品位余热供暖的热源成本远低于燃煤和天然气供暖,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为充分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利用资源,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快速增长的供热需求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燃煤锅炉节能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余热暖民工程实施方案》,并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京津冀及重点地区污染治理专项管理暂行办法》对供暖及余热利用重点工程给予支持。利用浅层低能替代燃煤项目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15%,且单个项目最高补助不超过3000万元控制;燃煤锅炉节能改造提升项目按每蒸吨不超过2万元控制;余热暖民工程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不超过总投资的8%、10%、12%控制,且单个项目最高补助上线为1000万元。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余热暖民工程和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选择具备条件的市(县、区),开展余热暖民项目示范,通过建设高效采集、管网输送、终端利用供热体系,回收低品位余热为居民供热,探索建立余热资源用于供热的典型模式。鼓励采用锅炉燃烧优化、二次送风 、自动控制、余热回收、太阳能余热、主辅机优化、热泵等技术实施锅炉房系统节能改造,进一步提升热效率。
本次推广会共推荐了北京市热力集团“能源管控中心构建与应用技术”、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喷淋换热的烟气余热回收与减排一体化技术”、北京市京海换热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新型高效燃气节能环保供热装置技术”、青岛阿尔普尔节能装备有限公司“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清华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节能环保卧式循环流化床技术”、河南润恒节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介“浅层地(热)能同井回灌技术该技术”、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分院“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低位能供热技术”及赤峰和然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介绍了余热暖民案例模式等9项供热领域的专项节能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实践检验,属于节能效果显著、经济适行、有实施案例的成熟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