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市场问题,除了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其它方式难免会与市场经济的规律背道而驰,难免有失公允。既然如此,多哈会议的结局更应该被认为是合适的结果。
4月17日,主要产油国在多哈召开会议,商讨冻结产量事宜。会议结果似乎出人意料,但也恰好证实了一个道理——非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市场问题。在全球原油供给过剩的大形势下,部分主要产油国意图通过协商实现“冻产”甚至减产支撑国际原油价格,即非市场机制的方式,来扭转国家原油价格下跌和持续低迷的局面。殊不知,市场问题,除了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其它方式难免会与市场经济的规律背道而驰,难免有失公允。既然如此,多哈会议的结局更应该被认为是合适的结果。
首先,协商“冻产”有失公允。呼吁和支持“冻产”的产油国无非两类,一类是原油增产无望的国家,一类是原油生产成本高的国家。第一类国家已经把产量提升到了极限,再要求别的还有增产空间的国家限产,是不是公平自不必说;第二类国家承受不了低于成本价的国际原油价格,如果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他们可能不是冻产了,甚至不得不主动减产。最后,他们把会议失败的责任归结于那些“冻产”不坚决甚至抵制“冻产”的国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伊朗一开始即坚定声明不参与“冻产”,只有产量达到其目标水平之后才参与,原因就是因为伊朗还有进一步提升产量的能力和强烈愿望;而沙特会前“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但是副王储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要求主要产油国一致行动,但是伊朗怎么可能一致行动呢?实际上也是否决了“冻产”协议。多哈会议的失败,主要原因应该是参与国条件不均衡、利益不统一,难以用一个简单僵化的“冻产”约定实现各自不同的诉求。
其次,“冻产”协议能有多大效力?历史上,欧佩克曾经多次动用石油武器,但最成功的一次可能莫过于40多年前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当时,为了报复美国等支持以色列的国家,阿拉伯石油主产国一致行动实施石油减产、石油禁运、提价和国有化等手段打击亲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以阿拉伯产油国为主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将油价从3.01美元/桶提高至5.11美元/桶,幅度高达70%。包括沙特阿拉伯等在内的10个主要阿拉伯成员国很快将石油产量较上月削减5%,而且声称达到预定目的前逐月削减5%,很快,减产进入实际行动,且各国减产幅度均超过了规定标准。此次战争,阿拉伯国家面临巨大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压力,利益高度一致,决定了阿拉伯产油国提价、限产协议能够得到坚定执行。在利益不能高度一致的形势下,“冻产”协议即使达成,也会有国家得过且过,偷工减料,使得协议形同虚设。事实上,会前已经有国家承认“冻产”协议不具有强制性,属于君子协定,这也使得协议的执行力大打折扣。
市场问题要靠市场机制才能解决。全球原油供给过剩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并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挫和低位运行,全球石油勘探开发建设投资大幅下降,必然会影响未来一段时间的产能供给,这说明市场机制已经在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在低于生产成本的位置运行了一段时间,美国致密油产量出现了事实上的滑坡,一些高成本石油生产国产量也在下滑,这说明市场机制正在让高成本产能退出市场。只有依靠市场机制解决市场问题,才能体现市场的公平,才能实现持久有效的供需平衡。尽管多哈会议后俄罗斯官方宣称还能进一步增产,但公开信息显示其成本难以承受低油价带来的痛苦,“增产”宣言充其量只是显示了该国的一种姿态。
期待通过非市场机制解决市场问题,无异于与虎谋皮。或许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多哈会议”,但结局大体还会是那个结局。
(作者系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公司高级经济师、资深石油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