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着力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出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政策导向。
在环境保护规划层面,在“十三五” GDP增长“低(6.5%)”、“中(6.8%)”、“高(7.0%)”三种情景下,预计 2016-202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将比“十二五”末分别下降7.9%、6.6%和5.8%;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3.4%、12.2%和8.9%。尽管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运行,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远高于环境容量,绝大部分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超过上限。以大气为例,如果我国333个地级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二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31个省市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PM2.5及氨气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即大气环境容量将分别为1363万吨、1258万吨、619万吨和627万吨,而目前四项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超过环境容量的66%、81%、96%和52%。
此前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面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减排重点方向在一般工业企业和城镇生活领域(农村未纳入统计),而这两个领域的大气污染物来源主要是煤炭燃烧。可见,对这两个领域进行清洁燃料替换刻不容缓。而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对于控制碳排放、发展循环和可持续利用,以及在工业锅炉和城镇生活领域代替煤炭具有很大的环境优势。
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十年往复
时至今日,我国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已经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十年可以简单归结为3年起步期、4年发展期和3年的徘徊期。
1.起步阶段(2006-2008年)
2006年—2008年是我国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彼时的标志性项目包含2006年前后,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支持的北京市怀柔区生产和应用颗粒燃料小型示范;2007年,农业部第一个生物质成型燃料示范工程项目——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启动,产能为1万吨/年,2010年通过验收。
2.发展阶段(2009-2012年)
2009—2012年,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进入发展期。2009年,为筹备广州亚运会,改善珠三角的空气质量,广东省环保厅一度针对“生物质成型燃料是否属于高污染燃料”请示环保部,环保部办公厅复函,肯定“不属于高污染燃料”并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生产和使用提出了技术要求和条件。这为广州迪森公司在广东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生物质颗粒燃料创造了政策条件。
2009年,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共同推动建设绿色能源县,2010年确定公布了108个示范县。其中,生物质成型燃料也被纳入到绿色能源范畴。
2009 - 2012年,财政部执行《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农作物秸秆成型燃料、气化、干馏生产的企业给与资金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各地相关企业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的积极性。仅2011年便补助了14个省市自治区的50个年利用秸秆量1万吨以上的企业。
2012年,生物质能源出台“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2015年全国生产利用1000万吨成型燃料。这一时期,一批已达到一定规模的成型燃料生产、利用企业成长、成熟起来。2012年,全国成型燃料生产能力约300~350万吨。
这一阶段,针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科技投入和支撑力度也不断加大。2012年科技部批准立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质低能耗固体成型燃料装备研发与应用”,设立三个课题,国家财政拨款近3000万元。相关工作也得到了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在内的诸多国际机构的大力支持。
3.徘徊阶段(2013-2015年)
2013年以来,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停滞、倒退的现象,进入了徘徊期。
此前的科技支撑计划成果显现,部分示范项目获得成功。广州迪森、吉林宏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逆势发展,实现了稳步,甚至大踏步发展,其中奥科瑞丰在河北省唐山市建成了高水平的压块燃料锅炉供热项目。
而另一方面,2012年起,《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终止执行,同时,煤炭价格开始持续走低。一批从事成型燃料生产的企业停止运转,其中,国内最大的秸秆压块生产企业北京奥科瑞丰面临经营困境。
近三年来,在治理大气污染、控煤、减煤、替煤、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等领域,国家和地方政策频频发力。在国家层面,2012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出台,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2014年《关于开展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关于界定生物质成型燃料类型有关意见的复函》发布,2015年《关于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在省市层面,2014年,山东省环保厅关于界定生物质成型燃料类型有关问题的请示》,收到环保部办公厅复函,2015年济南市区开始4蒸吨锅炉供热示范。2014年8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北京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方案(试行)》。
需要解决的几个矛盾
经历十年的发展磨合,成型燃料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必须着力解决几大突出矛盾。
首先,公众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清洁特性产生怀疑,过度依赖天然气。
第二,城市居民采暖供热的非完全市场化性质与要求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完全市场化之间的矛盾。以长春市为例,目前长春居民供热、工业企业供热、商业供热价格分别为每平方米29元、33元和36元。居民供热价受政府调控,企业出于成本核算和利润需求以及实操的可行性,对进入这一领域扔持观望态度。
第三,企业控制成本与燃料成本不断增加的矛盾。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原料收集是与分散的农户进行交易,产业的分散化、小型化导致原料收购价难以稳定,成型燃料生产运输、锅炉运行的人工成本不断增加。
第四,生物质成型燃料价格与用户经济承受能力的矛盾。颗粒燃料到场价格每吨为650元(秸秆)—950元(木质),按等量热值比市场现煤价高85% —135%计算,原燃煤锅炉用户难以主动积极用成型燃料替代煤炭。但也应看到,成型燃料价格比天然气低41% — 56%(等量热值),这是有利的一面。
最后,产业升级(技术、管理)要求与从业人员的知识、经验水平与现实状况的矛盾。当前,在生物质成型燃料领域机械制造、自动化、热工和锅炉、互联网技术等专业人员不足,难以保证产业链的高质量完整性。
成型燃料产业发展前景
未来,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主要应用将集中于清洁燃料替代燃煤锅炉供热和农村供热两个领域。在清洁燃料替代燃煤锅炉供热方面,单独工厂、工业园区、城镇建筑等的采暖和生活热水以及工艺蒸汽都将成为主要使用方;而在农村供热上,社区、学校、医院、养老院、图书室、办公室、农户、温室大棚等地的采暖和生活热水也将成为主要市场。在相关技术和设备发展方面,目前国内已经具备了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成套设备、成型燃料专用锅炉和锅炉房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能力。
当前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进入调整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环境都为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