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如何搭乘信息化“快车”,实现油井管理的转型提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以采油管理五区为试点,启动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信息化提升为内容的“四化”建设。2015年3月建成后,油井生产时率提升2.6个百分点,百米吨液耗电下降0.23 千瓦时,油井工况合格率由70.2%升至78.7%。
油井享受“特护”待遇
从一线采油女工变成区生产指挥中心监控岗人员,陈振林对信息化带来的高效率有着切身体会。
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30分钟就能完成165口油井的电子巡检。
陈振林说:“以前,人工录取需要10个员工忙活一上午。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管井模式。”
“数据在线监测,不仅快捷,而且准确。”指挥中心副主任马翔介绍。原来1天量两次油,平均用时6分钟,短短几分钟的数据,用来推算一口井24小时的液量,特别是间歇出油的井误差较大。现在,功图计产每半小时一次,重点井还可通过远程控制5分钟采集一次。
该区还实现了5座注水站、20座计量站数据的实时采集,104口水井数据的实时采集及远程控制,油井工况数据日采集11.86万条以上,为这个区的管理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持。
早做工作治“未病”
油井“体检”结果更全、更准、更及时,让区技术管理室副主任刘艳华感觉管理更加得心应手。
示功图,可直接反映油井的运行工况,被称为油井的“心电图”。刘艳华说,以前一口油井平均一个月测一次示功图,测起来还很费事,测试员工在井上待一天,也只能测出10余个功图,数据量少不说,质量还不高。现在,每半小时就自动生成一个示功图。
以往,因泵漏、管漏等造成的躺井往往具有一定潜伏期,短则几天,长则数月,产量、载荷、压力等参数长时间的细微变化,靠人工录取难以被及时发现,等到产量明显下降时再采取措施,管理实效较差。
如今,在各项参数实时采集、变化曲线随时调取的基础上,为了将零散的海量数据整合起来,他们建立多参数组合预警模型,以泵漏井、管漏井、结蜡井为重点,缜密分析近3年的躺井资料,总结每口井的典型特征,据此进行组合预警设置,并反复推演验证。当参数变化达到设置条件时,系统就会自动报出预警信息。
目前,他们对165口井进行了组合预警设置,合计495井次,通过预警及时处置18井次,预警准确率100%,节约作业成本150余万元。
早诊早治医“小病”
报警显示,BN1-1X9井皮带断,检修指令立即下达至注采站,很快得到了更换。
“皮带断后,3分钟内就能发现。通过数据分析,该井电机空转时电流范围在9.3安培—9.5安培之间,据此设置的该井报警模型。”马翔介绍。
像这口井一样,经过科学分析,他们对165口井进行了压力、温度、液量、载荷、电参数等限值设置,一项参数异常波动,即可实现报警,生产全程做到了数据实时采集,状态实时监控,动态实时分析,远程电子调控,大幅提高了运行效率。
以往,一个月测一次油井功率平衡,现在,实现每半小时测一次。他们依托足够数据,精心优选油井,采取对调法、组合分析法,实现了平衡一次调整到位,不用再像以前摸索着多次调整。截至目前,调整抽油机平衡126井次,百米吨液耗电逐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