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6年03月28日 星期一

应对低油价高效利用资源是重要突破口

——访中国石油咨询中心专家査全衡

本报资深记者 吴莉 《 中国能源报 》( 2016年03月28日   第 13 版)

  石油行业遭遇低油价“严冬”,影响深远,而短期内油价又难以反弹。石油事关国计民生,中国石油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发力点在哪里?

  作为深耕石油行业60年的老石油人,查全衡有他自己独到的理解。日前,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低油价是调整资源结构的有利时机

  中国能源报:请您谈谈未来国际石油行业的形势?

  查全衡: 首先,供需关系是决定石油行业的基本要素。当前,世界石油供大于需,而且这个趋势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中东产油国一反以往“減产保价”的做法,旨在确保市场份额,“一石二鸟”既想打压北美的非常规油气开采,也想推迟欧洲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的进程。再加上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产油国的产能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从这个背景看,油价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动,很难恢复高点,石油行业要做好长期过“苦日子”的准备。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我国石油行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查全衡: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要辩证地看待低油价,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低油价彻底暴露了以往工作中的问题,必将有力推动人们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走“提质增效”的路,必将大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能力”,为今后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对我国来说,目前是调整油气资源结构的有利时机。从历史上看,1993年以后,国际油价也有几次处于低谷期,最明显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油价下跌,但我们没有抓住机会。当然,那次油价下跌的幅度和周期没有这次这么深。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实行“买高不买低”的机制,进口量好像增加了,但很多是期货,对冲的时候就显现不出来了。其次,我们的储存能力有限,限制了进口数量。

  中国能源报:我国石油行业应对低油价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呢?

  査全衡:石油行业有迎难而上的传统,著名的玉门、大庆和任丘等油田都是在最困难的历史时期发现的。而且国内和国外资源都有很大的潜力,有择优而为的可能。

  同时,我国石油行业提质增效有巨大空间。“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探明油当量,比“七五”、“八五”翻了一番,然而实物工作量也增长了一倍,因此单井探明的油当量大体持平。换句话说,这些增长是依靠加大投入取得的,“提质增效”毫无疑问尚有空间。

  加大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 

  中国能源报:石油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查全衡:就目前我国石油产业现状而言,低油价冲击最大的是上游产业,它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要国家、企业、相关部门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统筹应对。但是,现在我国还缺少这样的统一协调部署,而企业现在正为上游“焦头烂额”。

  中国能源报:国家层面应该做哪些工作呢?

  查全衡:首先,国家层面要发挥制度优势,真正办成四件实事: 

  一是多购买、多储备国外油气。

  建立多种储备方式。国家已建成的一期石油储备库容实际上微乎其微,所以要探索多种储备方式,如有计划保留部分生产能力;再如,可以利用已开采或已废弃的油气藏储存油气,也是不错的选择,既省地、又安全、又环保,而且库容大。一个中等油藏容量足以相当于我国国家一期石油储备总量。目前地下储气库建设正在进行;地下储油也应该组织技术攻关。东部油气区众多的中小潜山油藏,都可以作为首选的攻关对象。

  建立多元储备主体。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应形成由国家、企业、社会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的储备体系。

  保证合理的储备量。储备不一定要套用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根据国情综合运用多种储备方式,在可获得性和经济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储备多了不经济,储备少了不够用。我国每年原油产量是2亿吨左右,这本身就是很可靠的储备,但现行的体制机制、考核指标以及一些技术上困难,阻碍了它们充分发挥调峰应急的作用。本来现在我们可以大量进口油,但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而且国内油田也要依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关停,不能说关停就关停,像胜利油田关停就是合算的,但对其他一些油田来说,可能坚持生产才是合算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

  二是择机收购一批外国油公司和油服公司,引进一批国际优秀人才,增强发展后劲与竞争力。

  三是优化境外油气资源结构,提升富集高产资源占比。“十二五”时期,因为油价高,企业手里有钱,在国外急剧扩张,收购了很多项目,但是一些项目并不理想,非常规油气占比增长过快,到了低油价时期就是烫手山芋了。但是,低油价时期国外有些小公司,可能会抛出一些比较好的资源,现在让三大油公司去收购,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国家可以从资金上支持公司去收购,走出以往“买高不买低”的怪圈。

  四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优化“走出去”布局。“十二五”期间,我们多是蜂拥而至往北美走,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区收购,实际上,对中国而言,中东和中亚地区更实在。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油田服务和石油装备产业基础都比较薄弱,我们可以把这些带出去,这是我们的优势。

  其次,国家层面要将“国内为主,国外补充”的方针落到实处:

  一、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高达60%和30%左右,但仍然要坚持“国内为主,国外补充”的方针。因为,国内油气资源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国内发达的石油业是主动、有效利用国外资源的基础。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率低,石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虽然经过六十多年快速开发,但油气探明率仍然很低,分别不足四成和两成,石油勘探属于中期,天然气属于初期;同时,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也很丰富,而工作刚刚开始。显然,国内还有很大的资源空间可供石油工业上游业进一步发展。

  鉴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及石油上游业“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在大量使用境外资源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国内油气,多建产能,平时少采或不釆,以备不时之需。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为了实现“能源独立”战略目标,几十年来无论哪一任总统,无论油价如何跌宕起伏,始终坚持开发本土的“低品位”油气资源(含非常规油气)。其国内50万口油井中40万口井,一天平均的产量大概只有两桶,才0.14吨产量,但是他们始终没放松国内勘探开发,坚持创新,最终改变了世界油气版图,还掀起了一场“石油上游工业革命”。

  二、设立“石油上游业发展基金”,在低油价时期反哺石油上游业。基金来源可以是低油价时期国家节余的部分购油款,以及“高油价”时期的部分“特别收益金”。

  三、高效利用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组织过多次石油会战,而每一次会战的成功不仅促进了油气快速“增储上产”,而且明显提高了理论、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石油会战的实质,是以特定的地质体为对象组织的石油勘探开发战役,是矩阵管理的具体应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体现,也是“万众创新”的理想平台。新时期,可以考虑不同创新侧重点,有不同的预期成果的石油会战。比如,预期为“稳定东部”、“振兴东北”的会战、松辽盆地“低品位”储量高效开发会战和松辽盆地深层及两侧“断陷盆地”增储上产会战;以科技创新为重点,预期为石油上游业持续发展增添后劲的石油会战。四川盆地及周缘以页岩气为重点的勘探开发的会战,黔南-桂中勘探会战等。

  四、组织重大科技攻关,为持续发展增添后劲,如商业开发非常规油气技术,利用潜山储存石油技术等。

  五、将国内国外做成互为表里的一篇文章,善于利用我国油气巨大的进口量、储备量和巨大的生产能力,通过及时增仓或减仓、增产或减产,在国际上取得与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更好地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报:作为具体的执行者,石油企业应该怎么办?

  査全衡:企业是具体的生产运营单位,效益还是首位的。低油价时期,企业更要着力提升“企业能力”。西方石油界通常将资源、市场和企业能力视为资源经营管理的三个要素。企业能力被定义为,将资源转化为净现值的能力。相同的市场、资源条件,由于“企业能力”的差异,不同的企业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效益,换句话说,相同的市场、资源条件,不同的企业会做出迥然不同的经济效益评价,这是“竞争”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市场能够优化配置资源的根本原因。所以,企业应顺应规律,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努力提升“企业能力”。

  唤醒地下沉睡的“低品位”资源

  中国能源报:低油价冲击最严重的是上游产业,那么上游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査全衡: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应对低油价挑战,高效开发地下油气资源是一个重要突破口。石油上游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要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一、客观的资源评价是正确决策的前提。

  这一点从石油工业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不到30年的时间,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评价由“过热”变成“过冷”;东部老油区油气评价由“过冷”变成“局部过热”,不仅误导了决策,也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二、资源的经济价值取决于“企业能力”。

  截至2014年底,全国探明未动用(未开发)地质储量,石油约83.6亿吨,天然气3万亿方,分别占历年累计探明储量的23.4%和40.5%。按发现成本2美元/桶当量计算,约有1万亿财富长期压在地下。

  这些储量为什么不能动用?原因是它们八成属于“低品位”,相对已开发储量而言开采难度较大,经济效益较低。思维的惯性将人们引入了“低品位=低效益”的误区,致使这些储量得不到足够重视。实际上,长庆、延长、大庆等油田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只要经营得法,其经济效益并不差。实际上,今天人们热捧的页岩油气,也是“低品位”资源,大多属于预测的“资源量”而非已探明的“储量”,有更大的地质风险,而且更难开采。眼下的现实是,人们更“厚”后者,而“薄”前者,这是主次颠倒的不智之举。

  自然界中,“低品位”资源数量远大于高品位的数量,而且随着工作程度加深,低品位的占比将日益加大,这是客观规律。不断地提升“企业能力”将“低品位”资源经济有效开采出来,石油上游业方能持续发展,反之以僵化的“企业能力”去筛选资源,石油上游业必将日益萎缩。

  三、要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在所谓的与“国际接轨”的浪潮中,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工作遭受过三次冲击,第一次是上世纪末推行的矿产资源三维分类,第二次是世纪之交,随着三大国有公司境外上市,出现了油气资源管理一切以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标准为准的主张。第三次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出现的“页岩气”热。

  历史证明,这些并不符合我国和世界石油业的实际和发展趋势。页岩气热一定程度还干扰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由于一、二轮全国页岩气区块招标,将业外企业和民营企业一下子引到十分困难的领域,示范效果不佳,使后续改革,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发展道路增添了困难。而且“十二五”时期,我国境外油气资产中,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占比急剧膨胀,在应对本轮“低油价”中成了沉重的包袱。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又遭遇低油价困扰,石油行业应重视国情的差别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认真借鉴而不是照搬照抄。美国常规油气资源产量早就过了“高峰期”,非常规油气资源自然就成了今天的“主角”,而我国油气勘探尚处于中期和早期,常规油气资源还有很大潜力,所以积极“勘探高品位资源,努力开发低品位储量”才是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针。

应对低油价高效利用资源是重要突破口
资讯
扬子石化启动“公众开放日”(图片新闻)
中石化炼化工程发布2015年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