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6年02月29日 星期一

区域能源重塑城市能源系统“生命线”

——专访丹佛斯(Danfoss)中国区副总裁车巍

本报记者 赵唯 焦旭 《 中国能源报 》( 2016年02月29日   第 08 版)

  “区域能源”在全球范围来讲并非新概念。丹麦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将能源效率提高至72%,成为全球能效最高的国家之一,正是得益于区域能源系统的广泛应用。但在中国,区域能源还处于起步阶段。

  区域能源如何定义?丹麦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区域能源的推广与应用面临哪些挑战?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一直致力于区域能源推广与应用的丹麦最大工业集团丹佛斯(Danfoss)中国区副总裁车巍。

    

  中国能源报:简单来讲,区域能源到底是什么?

  车巍:区域能源是一种成熟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实现供热、制冷、生活热水以及电能生产与供应协同配合技术的多样性,简单来说就是“节流”和“开源”,即根据当地能源条件,提高能效、节能减排、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有率,保护环境以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其重要意义不可小觑。

  联合国环境署今年发布的《城市区域能源:充分激发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潜力》中指出,到2050年,现代化的区域能源体系将能贡献全球能源领域减排需求的60%,并减少一次能源消耗达50%。实例显示,巴黎采用的区域供冷系统就帮助该城市减少一次能源使用50%以上,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可以说,在向智能城市升级的过程中,区域能源将重塑城市能源系统的生命线。

  中国能源报:区域能源目前整体发展状况如何?

  车巍:迄今为止,以丹麦为代表的世界领先的区域能源技术已发展到了第四代(如图所示),城市能源供应系统已从最初的单一化石能源发展到了多元化的新能源与热电联产和提高能效相结合,形成“节流”与“开源”并举的现代化区域能源体系,能效不断提高、温度持续下降,实现了能源高效利用的良性循环。

  中国能源报:丹麦能源署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至今,丹麦GDP增长近40%,国内能源消费总量下降7%,碳排放减少超过30%”。您认为丹麦推行区域能源如此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车巍:我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五大因素。首先是政策先导。1976年丹麦政府发布了“丹麦能源政策”(Danish Energy Policy 1976),明确提出利用发电废水供热、发展区域供暖、增加国家支持的能效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后又对绿色用电给予定价优惠和补贴激励。

  其次,作为欧盟第一个真正进行绿色税收改革的国家,丹麦还从立法入手。通过经济调控和税收政策实现导向作用,让更多人选择价格和污染相对较低的能源,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同时,有效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也是丹麦绿色发展战略的基础。这一模式有效促进了企业、投资人和公共组织在绿色经济增长中的互补效应。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丹麦的科技创新。作为欧盟国家中绿色技术的最大输出国,丹麦掌握了许多先进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丹麦的热力供应占比中稳居首位,超过了天然气和煤炭,仅每年出口到全球的太阳能区域供热技术方案就超过了50亿丹麦克朗。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丹麦对于国民教育的重视。通过创造全民精神“正能量”从而实现物质“正能源”,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良性循环与发展模式的“绿色升级”。

  中国能源报:能否介绍一下PPP模式的典型成功案例?

  车巍:PPP模式在丹麦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森讷堡的“零碳项目”。这一项目自2007年发起至2014年已成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创造了800个绿色工作岗位。

  该项目的目标是使森讷堡在2029年前成为零碳社区,参与者包括森讷堡市政府、北欧联合银行基金、丹麦能源机构,以及包括丹佛斯等45家当地企业。

  中国能源报:丹麦经验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其中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车巍:丹麦作为北欧小国,国情与我国不可同日而语,但国内一些城市群的体量和发达程度与丹麦有直接的可比性。丹麦所坚持的“节流”与“开源”并举的基本理念,与我国传统的商业智慧是相通的,其数十年的转型对于我国正在走向城镇化的部分城镇和地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此外,当今中国的能源问题与40年前的丹麦非常相似:丹麦90%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加上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让丹麦痛定思痛,决定实现绿色转型。对比中国,一方面中国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度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85%,另一方面中国能效在全球也处于较低水平,提高能源系统效率是当务之急。

  中国能源报:目前中国在区域能源应用上是否有成功案例?

  车巍:联合国环境署于2015年发布的《城市区域能源》报告中提及了中国鞍山和本溪两个城市的实践案例。在辽宁本溪,我们与辽宁省环保厅、本溪市政府、本钢集团签署了节能减排的框架协议,利用本钢的工业生产余热为当地居民供热,替代分散的燃煤锅炉,减少冬季供暖用煤和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当地空气质量。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已有200多万平米城市居民住宅由本钢余热供热。初步统计,该区域供暖改造项目将减少供暖季燃煤使用近2万吨,帮助本钢热力公司在2015年实现扭亏为盈,盈利100余万元。

  我们预计未来5年内,将同本溪市政府和本钢集团继续加大合作区域,实现50%的城市供暖面积余热化的绿色发展目标。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区域能源在中国的推广面临着哪些挑战?有何建议?

  车巍:对于区域能源缺乏认识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部分决策者往往急于解决某一点存在的问题,而没有考虑整个系统的问题。区域能源是要建立整套系统,用于实现城市的长远供热、制冷、供电及生活热水等目标,这些都需要决策者充分提高对区域能源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融资也是一大难题,向现代区域能源系统转型需要较大的初期投入,让区域能源项目的商业模式获得金融支持非常重要。

  最后,区域能源项目的推进需要政府、工业、区域能源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协同合作。

亚洲海工设备制造商陷生死局
资讯
区域能源重塑城市能源系统“生命线”
俄油、委国油成立合资公司采气(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