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2015中国能源年度记忆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12月28日   第 02 版)

  06

  风水装机稳健增长

  弃风弃水持续恶化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呈现典型的逆向分布特点,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也不例外。丰富的水电、风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等地区,在为规模化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电力外送难和消纳难的突出问题。

  2015年,我国水电、风电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11月份,水电装机增加超过1300万千瓦,风电超过2000万千瓦,增幅分别为6.4%和26.8%。二者均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装机总量目标,其中风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超额完成10%以上。

  收之桑榆,失之东隅。在装机容量稳健增长的同时,2015年水电、风电弃电亦有增无减。在来水较少的情况下,2015年水电弃水状况较2014年却未现好转,保守估计弃水总量仍将超过400亿千瓦时;弃风情况则愈发加重,仅从2015年上半年数据看,全国弃风电量已达1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2%,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

  2015年之所出现严重的弃水、弃风,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放缓不无关系,但粗略估算,两者弃电总量在800亿千瓦时左右,大约只占全社会用电总量不到1.5%,可否通过电网优化调度予以解决?同时,弃风顽疾已持续多年,为何电源企业面对严峻消纳形势不愿控制节奏,依然坚持大干快上?在水电、风电持续大发展的背后,更多问题值得深思。

  (贾科华)

  07

  无电人口时代终结

  12月23日,青海省全面解决无电人口通电工程竣工投运,实现电力全覆盖。至此,中国最后9614户、3.98万无电人口挥别无电时代。

  由于地域辽阔,施工难度大,供电成本高,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等偏远地区一直是我国无电人口集中区。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当属玉树藏族自治州,全国电力供应的最后盲区即包括该自治州下辖的6县,以及相邻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的3个县。

  2013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3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年底解决273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到年底让最后20万人用上电的硬指标。2015年8月1日,针对全国最后3.98万无电人口的通电工作,国家能源局召开解决最后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工作协调会,把关通电任务“最后一战”。

  目前,虽然无电人口已全部实现通电,但并不代表其用电问题已得到完美解决。事实上,部分地区仍面临严重缺电问题,尤其是对于目前只是采用独立光伏电站的人口来讲,其供电问题仍然突出。电力是民生问题,也是当地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通电只是一个新的开始,稳定的电力供应值得期待。

  (武晓娟)

  08

  天然气出现相对过剩

  市场化改革动作频仍

  进入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暴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的天然气需求增速随之大幅下滑,呈现出“供需宽松”的发展态势,业者的担忧也由先前的“气荒”转为“荒气”,2020年天然气发展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存疑。

  硬币总有两面,“供需宽松”恰为推进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年内两度发文下调天然气价,同时力推气价市场化改革,释放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发展活力。4月1日,非居民用存量气和增量气门站价格实现并轨,同时试点放开直供用户用气价格。11月20日,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下降0.7元/方,非居民用气由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供需双方可以基准门站价格为基础,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协商确定具体门站价格。

  在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5年,无论从政策推动层面看,还是从天然气市场化贸易的实践看,国家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已十分明晰。2015年4月,在国家发改委、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开始试运行。交易中心在筹备之初就确定了“由国家发改委协调、新华社主导、上下游企业深度参与”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桶油”等10家企业联合出资组建的架构。

  与此同时,当前大热的“互联网+”也为建设天然气市场化交易体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围绕天然气市场化交易与互联网的融合,民营企业年内频频主动触“网”,其中一个典型事例为9月19日,新奥集团旗下的全国首家液化天然气(LNG)全产业链电商服务平台——“好气网”上线。

  (仝晓波)

  09

  光伏装机爆发式增长

  产业发展寻求质变

  经过数轮整合与洗牌,光伏产业在2015年少了些急躁,多了些理性。在摆脱盲目扩张的思维后,光伏企业对质量、技术及市场更加关注,多数在2015年扭亏为盈,其中排名前十的光伏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均超15%。

  近年来,中国光伏装机规模呈现几何级增长,并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实现了新突破。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新增装机1010万千瓦,国内光伏累计装机总量超过3500万千瓦,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预计年底这一数字将突破4000万千瓦,届时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应用市场。

  光伏产业整体向好与国内政策导向密切相关。2015年,国家能源局首次提出光伏“领跑者”计划和光伏“精准”扶贫政策,均将发展重点放在光伏产品质量监测上,有序引导了国内光伏制造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实现从高补贴政策依赖模式向低价补贴竞争力提高模式的转变。2015年底,光伏产业在金融支持上又获重大突破——光伏首次被中国人民银行列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此举将大幅改善银行、信贷等金融资本投资光伏的信心。

  2015年是新电改元年,得益于电改对可再生能源的利好预期,以及限电弃光、补贴拖欠情况的改善,可以预见,光伏在“十三五”期间必将迎来超越以往的大发展。

  (钟银燕)

  10

  “一带一路”落地

  能源基建先行

  2015年,酝酿近两年的“一带一路”战略高调落地,能源基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开年之初,“一带一路”即成为舆论关注的交集。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三次提及“一带一路”,这个传承古风的现代化大战略随之成为两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舆论的期待很快变成了现实。4月下旬,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了以能源和基建项目为主体的51项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其中超过30项涉及中巴经济走廊,相应投资额达28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总投资额预计将高达46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巴基斯坦GDP的1/5,也是中国海外投资的最大手笔。

  中巴经济走廊从中国新疆喀什一路向南绵延3000公里,直至巴基斯坦南部的印度洋出海口瓜达尔港。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恰好位于“一带”和“一路”的叠合之处,它的建设不仅将成为两国的经济传动杆,也将有效推进中亚地区的融合发展,同时为“一带一路”的后续项目起到必要的示范作用。

  (于欢)

  11

  能源装备寒市图强

  转型升级好事多磨

  企业忙糊口,政策谋做强,这是2015年我国能源装备产业呈现出的两大新趋势。

  延续“十二五”中后期下行态势,收官之年能源装备投资、消费和出口均未见回暖,订单大幅下滑,二重、武锅连亏退市,海工装备更成弃单重灾区。在此背景下,无序低价竞争、回款难等问题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穷则思变,企业纷纷尝试拓宽业务领域、升级主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绿色制造等高端制造形态,力图以增值的回报激发用户订货热情,开辟新的需求增长空间。政策层面,我国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电力、海工等作为主推领域,明确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目标的发展路径。

  一面是水深火热的生计大战,一面是以智造为主线的中国版工业4.0大潮。在此形势下,装备企业更要保持冷静,理性跨界混搭。首先,核心技术、集成能力不足仍是掣肘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因;其次,考虑到能源装备离散型制造的特性,实现智造需要解决多重技术和智造装备问题。

  可喜的是,首台套保险新政的实施首次为解决应用难题作出制度尝试,国际产能合作则为国产装备出海创造了外部条件。同时,随着二次再热机组、超高水头抽蓄机组、核主泵、高压柔直换流阀、大型空分压缩机组等一批清洁能源装备研制成功,能源装备产业正向着高效、绿色的方向升级。

  (胡清)

  12

  超低排放扩围提速

  煤电迎来“加强版”

  2015年12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0年前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大幅降低发电煤耗和污染排放。

  高效清洁发展一直是电力行业追求的目标,作为我国电源结构中的主力军,煤电也一直在找寻适合自己的清洁发展之路。事实上,2014年年中,我国部分燃煤发电企业已开始主动推行并实现超低排放,开启了煤电烟气超低排放探索之路。

  当年9月,《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印发,提出要实现供电煤耗、污染排放、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三降低”和安全运行质量、技术装备水平、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三提高”,打造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的煤电产业“升级版”,并要求东部新建机组基本达到超低排放,中部原则上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则列为鼓励类。由此,超低排放在全行业正式推广开来。

  2015年12月11日,《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印发,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具备改造条件的煤电厂力争实现超低排放”。该方案覆盖范围较《行动计划》明显扩大,东、中部地区达标时间节点也提前2至3年。超低排放正式扩围提速,煤电迎来“加强版”。

  但《工作方案》对于“具备条件”的描述仍较模糊。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行煤电超低排放,亟需相关各方统筹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避免“一刀切”。

  (贾科华)

  13

  电动汽车大提速

  充电设施忙布局

  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此前不温不火的电动汽车在“十二五”收官的达标之年迎来一波强势爆发。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达27.92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以纯电动汽车的产量贡献最大,特别是纯电商用车产量突破9万辆,同比增长11倍之多,超过同期全球其他国家同车型产量之和。纯电动乘用车产量则高达11.72万辆,同比增长3.5倍。

  尽管电动车推广单纯依靠补贴等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仍未现本质改变,但在绿色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的当下,电动汽车爆发式增长的前景不应被质疑,“2020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达500万辆”的目标似远非远。

  电动汽车提速疾行,与之相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已蓄势待发。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目标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巨大的市场缺口让海量社会资本蠢蠢欲动。

  然而处于爆发前夕的充电设施产业还需解决几个棘手难题,首先是充电桩统一国标悬而未决,兼容性、安全性问题首当其冲;其次,动力电池技术尚待革命性突破,充电焦虑仍难摆脱。展望未来,平台间的有效互联、支付交易的便捷互通、快充桩如何布局、慢充桩如何运维、电动汽车的智慧功能如何体现……一系列的疑问中蕴藏着无限商机。

  (姚金楠)

  14

  煤市极寒难回暖

  顺势转型求突围

  环渤海动力煤指数跌破400元,重回十年前的“3”时代;煤炭库存连续47个月超过3亿吨,过剩产能无处消纳;逾八成煤企亏损,在大打价格战的同时降薪减员、出售资产以求自保;雾霾当前,难辞其咎……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占主导地位的煤炭行业,2015年依然感受不到一丝暖意。

  消化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是目前煤炭行业难啃却又不得不啃的两块硬骨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效低、污染重的粗放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等、靠、要的做法也无力拯救煤企。危机面前,煤炭行业要转“危”为“机”,在持续不断的改革中顺势而为尤为关键。

  一方面,国家层面将“兼并重组”列为解决过剩产能的渠道,煤企面临能否让“因政策调整而无市场”的煤矿有序退出,同时提质增效促进优势资源重新组合的考验。另一方面,煤炭清洁利用规划频出,构建清洁、高效、低碳、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化煤炭清洁利用体系才是煤炭行业的生存之道。此外,面对煤矿改制难题,煤企有必要卸下“吃大锅饭”的思想桎梏,通过信息化科学管理改变旧机制。

  (武晓娟)

  15

  能源局力推能源互联网

  政策未出企业争先试水

  “能源互联网”无疑是2015年行业热词之一,国家能源局相关部门也正在积极酝酿能源互联网行动纲领,正式文件的出台只是时间问题。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理念、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正在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兴起。能源互联网作为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对适应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提升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提升能源国际合作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与互联网的结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引进。现阶段能源互联网业态尚显模糊,当前能源业界对能源互联网模式的尝试多属于能源的、互联的网络系统,与顶层架构的能源互联网尚有区别,但这并未影响传统能源及新能源企业对能源互联网的追捧。事实上,正在围绕“能源互联网”谋篇布局不仅限于能源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在谋划各自的“能源互联网”战略。与此同时,新电改从电网中释放出的能量空间也需要能源互联网来承接,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以协鑫、远景、阳光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正积极从清洁能源电站、微网储能、绿色交通、智慧城市等方面探索实践能源互联网。

  (钟银燕)

2015中国能源年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