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第四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

主旨报告摘要(二)

本报资深记者 王林/整理 付拥民/图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12月21日   第 07 版)

  俄罗斯国家杜马能源投资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中俄国际经贸关系发展协会主席 奥列格·杰米好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秘书长 胡卫平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张一心

  国务院研究室巡视员 范必

  中广核集团总经济师 岳林康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永才

  国际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的价格风向

  首先,俄罗斯联邦能源部部长亚历山大诺克授权我宣读他对此次大会的贺信:“我谨代表俄罗斯能源部,对参加‘第四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暨2015年中国能源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嘉宾表示崇高的敬意!能源行业关系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更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俄罗斯工业与全球能源安全息息相关。中俄能源合作,在俄罗斯对外交往中占据重要地位,中俄能源领域全产业链长期合作也不断注入新内容。当前,中俄能源合作正在向投资领域拓展,这不仅提升两国经济合作水平,也进一步增强两国政治互信。最后祝愿各位到会嘉宾,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更大成就!俄罗斯能源部部长亚历山大诺克。”

  当前,中俄两国对世界原油市场的定价没有影响力,传统的俄罗斯原油出口价格主要参照布伦特原油价格。中国进口的原油价格非常高,原油定价话语权使中国石油企业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蒙受巨大损失。同时,由于对国际原油市场影响力不足,导致无法对燃油价格体系产生直接约束。

  两国正在商讨关于石油贸易领域的定价体系,研究在双方的交易所进行原油及其产品交易的可能性,同时谈到希望建立双方基于合作基础上的原油贸易价格体系。

  2014年,俄罗斯生产原油5.267亿吨,中国生产原油2.114吨,进口3.1亿吨。中俄近两年年生产和消费的原油占全球原油生产量约25%,大概10.477亿吨,如果减去重复计算,这个数字大约占全球消费的24%,也就是说中俄两国占全球原油市场的份额是24%,但中俄的石油价格却是按照迪拜体系来算。

  欧盟国家占全球1.6%,权重远没有中俄两国高,但他们却控制了国际原油的价格体系,欧洲的原油贸易定价体系已经维持30年没有变动。这其中有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政府机构的因素,还应当指出的是,原油价格信息产生是由生产、消费、分析机构和国际政府间的态度决定,有一个显著范围的差异性。所以形成了改变石油定价体系的第一层含义。

  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上升到新阶段,高度合作和强互补性的特点,建议两国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双方可以以本国的货币定价进行交易。无论是用卢布还是人民币对原油及其产品进行结算,最重要是增强两国在原油市场上的影响力。规则不是一成不变,历史上原油定价体系也经过变动,国际规则也有一些改动,最终才形成了目前的国际原油定价体系。

  原油定价成本缺失,对于石油出口国来讲,意味着风险提高和财政收入的不稳定。同时,对于石油第一进口国也是一样的。增强中俄两国在原油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对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良好的补充。

  

  低油价下的油气生态环境

  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来讲,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要有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和认识。

  目前全球油气的供应格局从中东和前苏联地区,已经逐步演变到了中东、前苏联地区和美洲地区;页岩气使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这是导致全球能源供需重心变化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因此,国际能源市场的供应方和需求方都处于一个变化阶段,页岩资源成为国际能源市场新宠,需求方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印度、中东地区、欧洲、美国等。

  从2014年到现在,国际能源公司受到供大于求、地缘政治等影响,业绩严重下滑,大都采取趋稳的方式。在低油价的刺激下,国际能源公司的业务重点集中在深水和LNG,加快处置下游核心业务并投资具有竞争优势的资产。

  而中国“三大油”受国际油价下跌和宏观经济影响,今年上半年业绩均出现两位数字的大幅度下降。中石油比去年同期下降23.9%、中石化同比下降23.3%、中海油同比下降29.41%。

  总体而言,2016年将是公司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公司仍将继续应对低油价运行的挑战,包括低油价下,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不振,供应过剩压力加大;天然气供大于求,行业面临需求滞后于供应的挑战;国企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混合所有制、政策监管、油气价格改革呼声高;能源技术创新快速推进,特别是带有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能源结构调整,特别是环保因素对于化石能源消费的制约。

  为此,我们应该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原则中找出办法。首先,油气公司应加强战略谋划,研定企业发展策略,稳步推进重点项目,通过企业并购或抵消资产剥离的方式调整业务结构,优化上游勘探开发业务,提质增效发展下游练化销售业务,协同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方向;其次,加强技术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再次,尽快改革完善行业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最后,降低增效,提振行业发展信心,坚定多渠道、全方面的发展理念,加强建设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

  寻求石油企业改革简化为三方面:上游:逐步开放原油进口权,加快勘探领域引入混合所有制,通过多元化能源投资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游:建立油气管道及其他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准入制度,构建具有活力的市场,同时推动监管体系整合,保障改革措施推进;下游:推动原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气定价机制,拓展油气进口渠道适时发展相关产品交易平台,推动我国油气期货交易。

  

  新形势下的核电创新发展

  国际原子能机构2015年报告专门提到了核电的作用,观点积极正面,尤其提到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共识,核能能够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显然,核电新常态有很多解读,有几个关键词必须要牢记:安全发展、低碳发展、创新发展和高效发展。

  我们要持继坚续走核电装备自主创新的道路。我国核电发展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际化,设备、技术大量引进;第二个阶段是本地化,外资降低成本,在中国建立大量的合资公司,在中国生产、销售;第三个阶段是国产化,用国外技术投资、加工,但生产和销售都在中国实现国产化;第四个阶段是自主化,不但自主生产也自主设计;第五个阶段是走出去。

  核电走过自主创新这个过程,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现在我们处于自主化阶段,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阶段,要真正走出去的话可能还要有一个过程。

  此外,我们要充分发挥核电企业的主体创新作用。国产化也好,自主化也好,能源集团本身投入和推动是根本力量,上游和下游一系列相关的企业来共同推动。我们研发设备过程中,需求拉动是一大促因。其次,要加大投入,如果没有经费预算的支撑,无法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也不可能完成创新。还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开放的心态联合我们的同行,跟我们一起来攻关。

  最重要的一点,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优惠政策以及在体制上、机制上、投入上还有标准上总体产业的协调和指导。煤炭、钢铁都在转型,对于核电来说,我们也要承担历史责任,继续发光发热,创造更好的明天。

  

  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思考

  中国是能源消费与油气进口大国,单靠自身力量来维护能源安全难度越来越大。维护能源安全的方式,从过去传统的个体,逐步转向集体,就是说我们要参与一定的能力治理机制来维护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主要表现为油气安全,按风险类型和时间来划分,有既有安全风险,还有一些新安全风险。既有安全包括供给安全、价格安全、通道安全。现在全球能源尤其是油气,呈现出一种多点供应、供大于求的局面。新的安全风险诸如恐怖袭击、海盗、气候变化等。

  此外还有投资政治法律风险,能源投资会涉及到新民主主义,能引起民主主义这种情绪,由此带来的政策变化、合同纠纷、环保、人权等等,都会带来投资上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投资目标国的腐败风险,尤其是大宗资源开发,往往会涉及到政策利益等问题。显然,很多新的安全风险,对我们现有机构构成了严重挑战。

  全球现有能源治理机制包括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能源论坛、能源宪章条约、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这些机构的能源治理机制仍在进行不断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逐步降低能源战略储备重视程度;治理对象有所扩大,诸如石油、电力、新能源、新技术、环保等;扩大参与国,国际能源署、能源宪章都希望中国参与,宁可降低标准希望扩大参与国,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不过,说是全球能源治理,上述机构仍然是一个局部治理,并未从局部走向全球。因此,建立三位一体能源治理体系十分必要,即全球性,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带来的使用约束和能源反腐败等;专业性,解决投资安全问题;区域性,双边和区域性。

  对我国而言,是新建一个能源治理机制,还是在原有基础当中加入进去?中国参加能源治理机制的目的主要是供给充足、价格平稳偏低、自由贸易和投资安全。在我看来,对于这些现有治理机制,比较有希望且能够达到治理预期的,一个是二十国集团G20,一个是能源宪章ECT,这两个比较适合中国。

  中国呼吁G20成为一个自由、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大市场,共同维护能源价格和市场稳定,制定和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则,形成消费国、生产国、过境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作为2016年G20主办国,我们主张应在G20框架下就建立能源治理机制达成共识;在机制建设上争取突破;在治理内容上有所创新,如能源市场建设,运输通道安全,取消化石能源补贴;及早谋划。

  此外,中国还应当考虑在“一带一路”上开展多边双边能源合作。“一带一路”是一个大框架,需要每一个领域在“一带一路”上开展合作,“一带一路”上又是能源资源主要投资国,从国际合作角度来讲,有约束力的条款是比较高级的合作形式。而在有约束力条件之间,最初级是什么呢?就是会议。所以在“一带一路”应该开展多边和双边的能源合作。

  总而言之,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靠本国的能源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发展,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能源资源已经全球配制。因此,只有参与全球化时代,才能够分享,参与治理才能得到公平,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

  

  核电商业模式与经济性

  中国确定了203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的消费要占到20%这个目标,预计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的供应量达到12亿吨标煤,这里面水电、太阳能、风电的占比很大,有望达到8.6亿吨标煤,还存在3.4亿吨标煤的差距,这要靠什么?靠核电。

  新电改六大配套文件里面有一句话,核电是作为第二类优先保障发电,这就是核电的一个机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增长速度放缓,电力市场改革,给核电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核电的技术特点体现在“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这是最高原则。全世界都在讲核安全文化,这是我们的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核电最大风险就是系统性风险,整个行业存在天然系统性风险,各个环节的企业都不能犯错误,犯个小错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产业链,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经济信誉和后续发展。整个行业里面,产业链上任何一个小事情都被放大、炒作,成为社会新闻。

  核电有三个层次商业模式特点。第一、核电站,商业模式非常类似于大型水电项目,投资巨大,燃料成本占比较低,电网比较稳定。第二、以核电为主业的企业集团作为核电企业的主管部门,责任和其他的企业集团不同,他有政策责任、安全责任还有最终的经济责任。第三、核电行业和其他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很大不同,因为责任特别强,需制定政策、组织评审、制订标准、实施监管,处理应急。有人认为国家控制核电进入门槛太严,其实这是为了整个行业整个国家核安全的要求。另外在行业成熟度不够的时候,不能过分强调市场化竞争。

  核电的商业模式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但面临电力市场的新常态和改革、竞争的压力,其商业模式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其技术路线必须不断提升,才能使核电的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得到体现,成为实现“中国承诺”的主力军。

  

  能源互联网与能源转型

  谈到能源互联网与能源转型,一方面是环境压力倒逼能源转型,另一方面,能源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约4.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32%。但发展带来的问题同样突出,由于我国的能源集中在山地,必须通过在全国优化配制。

  因此,如何安全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能源互联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分布式电源的介入具有重要意义。现下,中国正在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国电力需求。

  “十三五”将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的行动计划,能源互联网具有四大特点:分布式、互联性、开放性、智能化。有条件的企业要做互联网,加入能源互联网洪流一定会大有所为。

  正泰以打造能源互联网,深度融合新兴信息技术为己任。目前正泰在全球已建成并网运行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5 吉瓦,已签署战略协议规范项目超过4个,积极探索新的发电模式,打造O2O分布式平台。只有把能源和智能机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能源互联网。

  建设中的正泰线上公用与民用物联网平台,依托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环境检测、城市能源检测,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技术进行跟踪和分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当今世界经济形式复杂多变,能源变革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不懈齐心协力,一定会促进清洁能源、绿色发展,共建美丽中国。

第四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