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12月07日 星期一

伸手摸天,风雪为我们让路

——陕西院芒康—左贡500千伏线路工程勘察设计侧记

特约通讯员 黄雨晴 本报记者 帅泉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12月07日   第 27 版)

  登上东达山顶的工程组成员出现呼吸困难状况,在同伴的帮助下
使用自备氧气袋吸氧
  黄雨晴/摄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每年冬季,南方供暖的话题就伴随而来。但冬季北方的室外,无论夜晚还是白天,总不会好受,尤其在飘雪的时候。

  11月初的西藏左贡就是这种状况,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风雪时断时续。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顶,天气终于放晴。赞颂部队官兵的醒目标语前,陕西院12名工程组成员合影留念。大雪令终勘工作进度不畅,他们希望在未来一段日子里,阳光普照。说来也怪,直到11月10日全部325基塔定位工作圆满完成之时,还真没飘过雪。

  设计:调整优化可研路径

  终勘之前的设计和踏勘是在8月中旬。西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工程设计必须充分调研,精心选择线路通道。

  陕西院设计总工程师白护航有这样的经验。这次带领电气、结构、岩土、水文气象、测量等各专业人员到场,对可研推荐的路径方案进行了现场勘察,全面掌握了沿线污染源、覆冰、炸药库的分布、房屋拆迁及地质、矿区分布等情况。

  “经过实地勘察,我们认为可研路径方案总体上是合理的,但局部关键地段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白护航举例说,“可研方案中,包9部分在左贡开关站进线段经过了泥石流地带,包11在玉普乡段都是坡度超过45度、局部坡度超过50度的高山,人力无法到达,对此我们都进行了调整。”

  优化后的方案避开了居民聚集区和自然、文物保护区,减少了高压线路包络村庄、线路转角、民房拆迁和树木砍伐,缩短了线路长度,提高了线路可靠性,降低了建设投资,为10月中旬开始的终勘定位打下良好基础。而彼时,左贡已经入冬。

  终勘:确定每一基塔位

  入冬的左贡干燥、寒冷、紫外线极强,一天下来,陕西院工程组成员们个个脸色发青,嘴唇发紫,鼻子里像塞上了木屑,一擤就出血块。驻地海拔已接近4000米,含氧量低于内陆的50%,高原反应剧烈。“我从飞机下来就感觉呼吸困难,一路坐车又颠簸了3个多小时,到宾馆刚吃了两口饭就呕吐不止,头也痛得不行。”身体向来不错的蒲杰艺脸上显出痛苦的表情。

  高原反应还在其次,断断续续的风雪交加天气才是终勘定位工作最大的阻碍。工程组入藏近半月以来,天气一直不太好。“大雪会覆盖道路,遮住原有地貌,给人员和车辆安全带来隐患,上山很可能会迷路,甚至发生危险,所以就没有办法定位。”现在已是11月初,久违的大雪初霁,工程组还只完成1/3的塔基定位,与原定计划20天完成全部任务相距甚远。因此,终勘定位领队张伟才会感慨,“如果没有风雪,我们会做得更快更好。”

  风雪无法给工程组成员们更多畅想的时间,他们还必须一同奋战。

  成员们会详细测量和记录每一基塔位的数据,包括坐标、地形地貌及植被情况、地质条件,每一只塔腿周围的地形地物,塔位周边的设施。

  结构专业的强继锋会对塔材、基础混凝土、清场土石方量及护坡、堡坎、排水沟等的工程量进行统计,确保工程指标控制在初设范围内。

  岩土专业的黄锋会根据勘察情况提交包括地形地貌、岩土工程条件、地质环境问题等在内的报告,提出对基础型式、地基处理、不良地质问题的整治措施、后期施工运行注意事项。

  测量专业的人员则需要对塔位周围植被疏密情况、铁塔保护范围以外30米的坡度走势情况进行勘察记录,给其他专业提供一份详细的测量点数据文件。

  晚上返回驻地吃完饭后,大家也不闲着,抓紧时间整理数据。电气专业的“90后”郭昊阳会坐在电脑前,将每一基塔位与航片进行对比,查看是否需要移动或更改,并把需要改动的部分标注清楚,绘制平断面定位图。

  高原作业间隙,工程组成员们也不忘摆好姿势,来张合影。此时,身后“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保通川藏天堑,锻造救援尖兵”的标语,在雪原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

动态
保证设备极限低温下运行
伸手摸天,风雪为我们让路
用心捧出绿色精品
光伏支架打开新能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