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智能充电服务云平台前景可期

本报记者 姚海棠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11月16日   第 22 版)

  “在不考虑供给侧因素的条件下,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合理布局,是有效解决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青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充换电技术高峰论坛上表示。

  会上,特来电公司创新中心总监耿春海进一步强调:“借助于互联网思维,构建充电网、互联网、车联网‘三网融合’的智能充电服务云平台,则是破解充电设施行业商业模式不清晰、发展缓慢的有效途径。”

  发展,从“桩”做起

  王青指出,2010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增速持续回落,今年前三季度销量基本是零增长,汽车市场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终结。基于需求变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的要求,产业和市场逐步从数量扩张转型为结构调整阶段。在这一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并获得发展所需要的一些条件,如节能减排、创新驱动、消费新增长点等。

  但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系统工程,消费补贴、税收政策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全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产品本身在续驶里程、充电时间、电池寿命等方面的技术障碍。

  “因此,要健康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从充电基础设施做起,把充电基础设施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说,“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能量补给的重要基础,完善的充电服务网络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保障。充电基础设施,不仅是一套设备的概念,还是下一代车辆与能源、交通系统相互融合的重要枢纽。”

  “充电桩建设速度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瓶颈之一。”侯福深坦言。一直以来,充电桩的使用频率不高导致了充电桩建设速度迟缓,而且充电桩很难靠充电实现盈利。在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尚处于起步时,二者的普及程度不够,又彼此制约了对方的发展。

  破解,尝试新模式

  “靠赚电费和服务费的模式永远解决不了充电桩行业亏损的困局。”耿春海表示,他们就跳出了这一模式。“借助于互联网思维,他们不断创新模式,即设备免费、建设免费,通过收取充电服务费弥补先前的投资,完成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变。最终要实现的是构建充电网、互联网、车联网‘三网融合’的智能充电服务云平台,业务扩展至O2O电商、互联网金融、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带来更多利润增长点。”

  可以想象,以充电网络作为入口,充电桩企业可以打造一个充电服务的生态系统,挖掘手机App、汽车检测保养、充电套餐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利用云平台收集运行数据、环境数据和车主的行为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地服务和决策咨询。这个大数据平台将成为首个吃蛋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我们在青岛还尝试电动汽车的分时租赁模式。” 耿春海告诉记者,租用者无论在哪个充电服务站租车,都可以根据情况到就近的服务站还车,实现电动汽车租赁“A点借B点还”。“通过充电管理平台,帮助用户预约最近的充电桩,自助充电以及计算电费。以小时计费,不仅减少了用车费用,还提高了充电桩的利用率。”

  不过,无论是依靠充电服务费还是通过三网融合服务,说起何时能够赢利的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至少要等到两三年之后。“像今天来参展的企业,目前仅是前期圈地阶段。” 耿春海表示。

  “一般来说,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初期阶段,各国往往对充电基础设施进行财政支持。进入普及阶段,财税政策应逐步退出,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完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跑马圈地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然现象。”王青说,“因此,企业在圈地的同时,规划建设上要更多地进行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避免资源浪费和供求不均衡。同时,引入‘互联网+’,发展平台化、智能化的设施,整合技术和资本,拓展盈利模式。” 

智能充电服务云平台前景可期
资讯
动态
多级安全体系让充电更安全
莱芜供电增容改造让老旧小区温暖度冬(图片新闻)
辽宁电力迅速有力应对大范围雨雪冰冻
苏州供电首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