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钢筋“编织”核电梦

——记“全国技术能手”丁国成

陈琪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11月16日   第 12 版)

  扣、扯、转……简单的绑扎动作,熟练的话只要两到三秒就能完成,钢筋工丁国成每天要重复这个动作几千次。在施工一线27年,这个动作的重复已经不计其数。

  车间里,工人们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根据料单预制钢筋,皮肤稍黑、脸庞清瘦、满手老茧的丁国成正拿着图纸与技术员比比画画说得热火朝天。从一名普通农民工到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全国技术能手”、中核华兴公司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和优秀安全员……丁国成正是靠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核电梦。

  蹲、躬、爬,是钢筋工最主要的劳动姿势。钢筋的布置需要弓腰一根根摆放,固定则需要蹲着一个结、一个结捆扎,结束一个点位得攀爬到下个点位,继续重复性工作。“一天班下来,胳膊、腿和腰硬得跟石头一样,又酸又痛,不敢动弹。刚满二十岁的身体,力量、韧劲儿都不够,每天都感觉很累,心里就在想钢筋工肯定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刚工作时的情形,丁国成记忆犹新。

  不停的搬卸、绑扎、攀爬,高强度的工作和疲惫的身体,“逼”得丁国成想起了“办法”:有没有更高效省力的方法?能不能找找窍门,少爬两段?带着这些问题,丁国成每次干活时都仔细琢磨一招一式的绑扎技巧,并根据工作效率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点评,遇到问题立即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讨教。他还经常抢着帮工友干活,用勤动手、多练习来熟悉动作要领。通过无数次的实操演练加之不断思考和总结经验技巧,丁国成慢慢地总结出一套高效省力、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理论知识的扎实,使丁国成很快就能抓住图纸中的设计意图和施工关键点,干起活来事半功倍,甚至能在关键时刻化解施工危机。

  2007年大亚湾BY/AD档案馆施工时,因前期图纸不到位造成工期严重滞后,又恰逢负责档案馆的钢筋技术员临时“缺席”,使得有人干活却无人能看懂图纸下料。在现场指导施工的丁国成得知后主动请缨,担负起现场生产和车间下料的双重任务。白天他在施工现场,晚上加班至深夜拨钢筋料单。为赶工期,在技术上他提前吃透图纸,将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及早消化;在施工中,他改变生产方式,凭借多年经验制定定额,采用定人定量的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在半年时间就拨钢筋料单2500多吨,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了档案馆工程。

  在核电施工领域,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效应至关重要。作为钢筋作业团队名副其实的老兵,丁国成始终在生产建设一线扮演着领头羊角色。

  2009年国内EPR首堆台山核电一号核岛FCD期间,要在一个半月内完成2200多吨钢筋量的现场绑扎,解决工期滞后的施工压力巨大。

  为做好表率,从早6点到晚上9点半,丁国成始终盯着现场,绝不让问题过夜,零点以前基本没回过宿舍。每天迎着朝阳上班,送走夕阳后继续陪着月亮守岗,丁国成得了个“铁丁”的绰号。

  广东的夏天酷热难耐,工地犹如蒸笼。钢筋又是吸热材料,太阳一晒,手碰上立马就有一股强烈的滚烫感,一天工作下来几乎每个工人的手套上都会留下几条深黄色印迹。想问工人们累不累,他们回答:“‘铁丁’那么拼,我们一定全力配合,绝不能掉链子!”“累,咋不累,可一看到老丁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就觉得,咱还能坚持,不就个把月嘛,咬咬牙就过去了。”

  在“铁丁”的带领下,钢筋作业团队齐心协力,终于在一个半月内顺利完成了2200多吨的钢筋绑扎作业,确保了台山一号核岛FCD。

资讯
中广核核电技术服务跨进欧盟
关注
华龙一号示范首堆进入全面建设期(图片新闻)
我国自主核能软件达国际领先水平
钢筋“编织”核电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