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

互补的不止
“渔”和“光”

本报记者 帅泉 特约通讯员 郑攀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11月09日   第 25 版)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对于陶渊明笔下 “不足为外人道”的桃花源,终归只是理想。

  而今,理想逐渐变成现实。位于江苏省建湖县沿河镇的“渔光互补”项目,不仅能养鱼发电,规划还要建设度假村,种植花卉树木,养殖鸡鸭鹅类,水产业、农业、旅游业集聚发展,让当地村民直接受益。

  “渔光互补”,互补的不止“渔”和“光”。

  首次投资新能源“要比之前都好”

  10月28日上午,秋日的阳光不算耀眼。踏上塘堤,王磊和蔡泽斌看着矗立在鱼塘中央的一排排光伏板,含笑相视。就在几天前,这里举行了3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仪行。

  该项目由盐城市国能投资有限公司、江苏院和江苏中压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压电气”)共同投资建设,一期投资2.5亿元,租用鱼塘1200亩。对于江苏院来说,虽说并非首次涉足“渔光互补”,却是首个新能源参股投资项目。王磊的职务是江苏院新能源公司副主任,重任在肩。而中压电气承担着施工、养殖等任务,身为公司总经理的老蔡也不轻松。

  好在双方此前有过愉快的合作经历。别的不说,全国首个“渔光互补”项目——中电投建湖建阳一期20兆瓦光伏,就出自江苏院与中压电气之手。近年来,江苏院致力于“渔光互补”设计、可研工作,项目遍及江苏省内外,经验丰富。“我们要把这个项目建得比之前都好。”王磊信心十足。

  寻找光伏和养鱼的平衡点

  “都好”不是凭空说出来的,双方优化设计、施工的本事,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提升。

  “里面学问多着呢。”老蔡操着一口带有浓厚江苏口音的普通话介绍,“渔光互补”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光伏发电的情况下,还不影响养鱼质量。“两者之间有个平衡点,要找准这个点是很难的。”王磊补充。

  并且,不同的自然地理、气象环境之下,“平衡点”不尽相同。比如光伏板与地面夹角、间距,每兆瓦占用土地面积,都得经过精细考察和计算。

  俩人坦言,建阳项目由于是首次合作,效果并非最优,尚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光伏板间距有点近了,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拉远了半米。这样,水中浮游生物得到更多光照,鱼儿能捕食更多养分,长得快。”王磊说,“光伏板在建湖布置成30度角最合适,但别的地方就不见得是这个角度了。”

  “渔光互补”在江苏的成功,吸引了外省业内人士参观学习。老蔡介绍,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人学习之后,在黄冈市建起了“渔光”,结果鱼的产量很低,这让擅长养鱼的湖北人着了慌。“他们问我怎么回事,我说池塘的面积小了,鱼道太窄,鱼就长不起来。”

  “回”形塘体的妙处

  谈起鱼道,这就源自“渔光”对于塘体在设计上的独特要求。王磊介绍,一般说来,租赁的原始河塘,形状、大小往往各异,而发展“渔光”,需要重新规划设计。

  江苏院的思路是:施工前需将塘水抽干,将塘体开挖呈方正状,面北朝南,便于数据精确统计把控和铺设光伏采光。

  塘体中央开挖略浅,周围深挖,形成“回”字。浅水中央区铺设光伏板,深水区成为鱼道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捕鱼前抽完水,鱼儿都留在周围的深水鱼道里,便于捕捞。”王磊说,眼前的这块鱼塘,浅水中央区水深约0.8米,鱼道水深有2米多。

  阡陌交通。王磊和老蔡走向西面的一处原始荷塘,塘边芦苇丛生。这是双方下一步计划“攻克”的地盘。“只要挖塘的时候多注意,不会影响塘底的莲藕。”老蔡说。

  以人为本,互补更多

  并网发电后,工作仍未结束。依照设计方案,这里将建成旅游观光之地。泥泞的道路正在翻修,预计年底铺成洁净的水泥路,车辆人员皆可行进。水面可养殖鸡鸭鹅等家禽。安置茶座、钓竿和简易厨房,供人使用。塘堤上将会移栽香樟、银杏、桃、梨等各类树种。

  “周末的时候,城里人开车过来,喝喝茶,采摘果实,吃着自己钓上的鱼,认养一块地来养养鸡鸭,应该是一件惬意的事。”老蔡如此畅想。

  “旅游观光农家乐”的建设,除了方便游人,对沿河镇当地居民也是一件好事。王磊谈起“渔光”设计一个重要初衷:“要以人为本,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并得到实惠。”老蔡介绍,由于各类产业发展需要员工,他“就地取材”,把周边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收编”过来“再就业”,除“包一日三餐”外,还向每人每年发放“大概3万块”的工资。同时,道路环境的改善,让居民们在每天清晨傍晚,结伴慢跑锻炼身体。

  “我觉得,任何产业的发展,做到惠民是很重要的一点,‘渔光’也一样。”这位民企总经理静静地望着铺满光伏的水面说。

 

电力明珠映皖江(走转改·现场直击·火电、新能源)
互补的不止
“渔”和“光”
掌声为您鸣响(采访札记)
“冲击最优目标,我们充满期待”